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同种器官移植可引起机体复杂的免疫应答过程,在无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通常导致免疫排斥反应和移植物的破坏。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保证移植器官存活的关键。因此寻找和建立非侵袭性、灵敏、特异监测指标对于急性排斥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表明,同种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中心作用。一方面可通过直接途径直接识别供者APC表面的MHC/抗原肽复合物,另一方面可通过间接途径识别经过受者APC加工后表达在受者APC表面MHC/抗原肽复合物。同种移植物进入机体后,移植物HLA抗原接触并致敏受体免疫细胞,激活的免疫细胞通过IL-2、IL-4、IL-5、IL-6、IL-10、IFN-γ、TNF等多种细胞因子识别移植物细胞,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细胞因子常在排斥反应早期就被释放,因此可作为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指标。Th17细胞是最近研究发现的一类不同于Th1和Th2的细胞亚群,此亚群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其中关键因子IL-17与许多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动物实验已经证明,在移植排斥反应中IL-17的表达明显增加,而有关人类同种移植排斥过程中IL-17的动态表达状况目前尚未见报道。IL-6是一种多功能前炎性细胞因子,在免疫细胞激活的早期即可释放。既往研究发现,IL-17和IL-6参与调节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多种急慢性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监测肾移植后患者血清IL-17和IL-6水平的变化,研究其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探讨是否可将其作为肾移植患者器官移植术后观察排斥反应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移植术后的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将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胞因子MIF(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ionfactor)参与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和肾小球肾炎的致病过程,参与迟发性变态反应(DTH,Delayed Type Hypesensitivity);肾移植病人尿中MIF水平与排斥程度正相关,提示MIF有可能作为监测移植排斥的关键指标。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发现,抗MIF单抗体内使用,可以明显延长同种移植物的生存时间,因此检测MIF的动态表达,对于利用标记MIF进行移植过程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尚不清楚在整个同种移植急性排斥过程中MIF的表达状况。鉴于Th17型细胞因子和MIF与移植排斥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临床监测急性移植排斥的重要指标,本文从临床角度,研究了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L-17和IL-6水平的变化以及在急性排斥反应的水平和动态变化规律,观察其与排斥反应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从基础研究角度,建立小鼠同种移植急性排斥实验模型,研究了MIF在移植排斥过程中的动态表达过程及MIF的放射性核素标记方法。本课题旨在进一步探讨Th17型细胞因子和MIF在同种移植排斥中的意义和作用机制,为利用这些细胞因子监测急性排斥反应奠定实验基础。方法与结果1、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30例临床肾移植患者的血清IL-17和IL-6水平于手术前、手术后1、2、3、4周进行动态监测,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肾移植患者术前血清中的IL-17和IL-6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肾移植术1周后,患者血清IL-17水平显著升高(p<0.05,vs术前),并在第2、3周持续升高,术后第4周开始下降恢复至术前水平。患者血清IL-6水平也是在术后1周显著升高(p<0.05,vs术前),持续至第4周,但是下降速度比IL-17缓慢。IL-17与IL-6的升高与同期血清肌酐与尿素氮浓度升高水平呈正相关关系。2.建立小鼠同种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在排斥的第1、7、14、21天分别取小鼠脾脏和移植皮片,RT-PCR检测MIF 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表明排斥高峰期MIF高表达。3.应用Iodogen法制备125I-rMIF,研究其稳定性、特异性及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25I-rMIF的标记率为96.5%,室温下48h内标记化合物的生物学性质稳定,保持其免疫学活性。体内生物学分布研究显示125I-rMIF主要由肝脏和肾脏代谢,血液清除较快。结论1.血清IL-17和IL-6水平可以反映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监测Th17型细胞因子变化可以早期发现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血清IL-17可作为观察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2.同种移植排斥高峰期MIF高表达,MIF可以作为监测同种器官急性移植排斥的重要指标。3.125I-MIF体外稳定,对监测急性肾排斥反应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