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类框式介词及对外汉语教学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939639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类框式介词由前置词“除/除了/除去/除却/除开/除掉”和后置词“外/之外/以外/而外”共同组成的框架,主要用来表示“排除”关系。“除”字最早出现是用作动词和名词,经过发展演变,在两汉时期逐渐出现“动词+除”和“除+动词”的格式,直至出现了双音节介词“除去/除开/除掉/除却”与处所类名词“外”构成了框架结构。最早的框式介词“除……外”出现在六朝时期。从句法层面看,“除”类框式介词不能在句尾出现,一般出现在句首和句中。从句法功能看,“除”类框式介词可以放在句首或句中充当状语,也可以在句中充当定语。在语义上,“除”类框式介词主要表示“排除”关系,但也有表示“加合、补充”关系。当表示“加合、补充”关系时,一般会有“还”“都”等词在句中作为语义标记。“除”类框式介词在具体运用中具有隐现规律。前置词的省略分为在句首作状语和句中作状语,表示“排除”关系和表示“加合、补充”关系,放在句中作定语等情况;后置词的省略有:如果是双音节框式介词“除了……外/之外/以外/而外”,后置词可以省略;如果是单音节框式介词“除……外/之外/以外/而外”,后置词不能省略。根据这些隐现情况,我们总结出了“除”类框式介词出现这些隐现情况的原因,分别有语义上的冗余,语体上的差异,句子的复杂程度,语义表达的需要等原因。最后,我们对《发展汉语》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除”类框式介词在《发展汉语》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接着对留学生进行了“除”类框式介词的使用频率调查和语义理解情况的调查。总结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母语和学习策略的影响等原因,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除”类框式介词的语法化教学来减少留学生的偏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扩展知识,举例要贴近生活;教材的编写要注意系统性和重复性,保证初中高级教材中都出现“除”类框式介词。通过这些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分析汪榕培的《庄子》英语全译本中成语的处理方法。为了实现以流畅的当代英语表达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现原作艺术风采的目标,译者对于书中大部分的成语采用直译的方法,尽最大
为实施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改变汽车能源消费的状况,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势在必行。中国汽车产业要实现新能源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需立足国内,创新前行,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是符合
在日益繁忙的工作生活中,交通出行占据的重要地位已经日益凸显。减缓交通拥堵,提高路网的使用效率,尽最大可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共识。路网交通流预测
不礼貌现象是在日常交际中说话者用以侵犯听话人面子的常见现象。对不礼貌的研究长期以来未得到重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在西方研究者的带领下慢慢兴起。此后,越来越多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与扩展,跨文化交流和汉语国际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一股潮流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印尼学生选择赴中国学习汉语。赴中国学习汉语的印尼学生在跨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一带一路”浪潮的兴起,中国与外界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汉语口语,作为衡量学习者汉语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每一
翻译单位研究一直是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中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学者对其关注由来已久,学者们围绕翻译单位的本质和翻译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单位这两个话题开展了激烈的探讨。综述
语音具有四个基本特性:音色,音强,音高和音长。在实验语音学中,借助电子计算机、声学仪器和软件获取波形图和频谱图,可以很清晰地观察到这四个基本特性。其中,波形反映音色,
情境创设是情境教学法中的一种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目前在国内的研究及实践主要集中于中小学基础教学,在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处起步阶段。但是,情境教学法因其本身存在
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了"融入转化"的新阶段,提升价值认同成为这一阶段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所在。价值认同究其本质而言是个人认同、群体认同、社会认同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