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意义——从意义角度对生存状态的哲学考察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sh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生存承载着意义,意义引导着人的生存。正是由于意义的存在使人与一般生命存在物区别开来。一般生命存在物也在生存着,但它们不会把自己的生存本身作为自己的对象来观照和审视,它们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为了保存“生命”。人却不同,他不满足于维持“生命”存在这一低层次的需要上,他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己“生命”变得更加充盈,这种欲望和需求促使他们去追问和寻求生存的意义。追求意义是人生存的最重要特征,人存在的各个方面莫不与此相关。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负载着意义,而人也只有通过对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真正理解生活本身。  如果生存失去意义的引导或为偏狭的意义所驱使,那么就会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和谐关系的破坏,使人类生存陷入危机状态。为解决危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开出了各种“药方”,但一般都停留在器物和制度层面上。事实上,只有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哲学考察,才能揭示生存危机的实质,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一个理想的图景,指明生活前进的方向。  从哲学的视角考察生存,就是从意义的角度理解生存。本文试图以意义为本位,揭示生存的“应然”态及其这种“应然”态在当今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表现。“应然”态的生存也可以说是一种“立体化”的生存,它包括两个维度,即事实世界和意义世界。事实世界又通过生存的三重规定,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体现出来,并为意义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同时,意义世界又渗透于这三重规定之中,二者交相辉映,盘根错节,共同构成了人的立体化生存的完整内涵。人的立体化生存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美好愿望,它就体现在人们的能动的实践活动过程之中。在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得以展开、绽放和确证,人生存的维度得以展示和发展。  立体化生存作为人生存的一种“应然”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结合中国的实际,可以看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新旧体制的交替、社会结构的急剧分化重组及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使社会生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反映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则是人的生存维度的失衡。确切来说就是,人的生存意义维度被遮蔽或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这种生存状态,把它称之为一种“平面化”的生存。  平面化生存从个体角度来说,表现在个体意义感的失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把人从“人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使其具有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个体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市场经济在褒扬人的个体主体性的同时,又造成了个体与群体的分离,而群体恰恰是过去给予个体以安全感、确定感和相与感的纽带。个体从其所属的群体中游离出去,像一个陌生人被抛入一个漫无边际和危险的世界一样。寻找确定性,但却堕入极度的混乱;寻求家园,却又无家可归;寻求安定,又不得不到处漂泊。这种稳定性、确定性和可靠性的丧失,使个体难以在社会中找到自我的定位,难以找寻到自身生存意义的归宿与依托。  平面化生存从社会角度来看,表现在社会意义系统的无序。这种无序通过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缺位、子意义系统的错位和边缘意义系统的越位表现出来。任何一个社会都有意义系统,它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但在诸多的意义系统中,总要有一个主导的意义系统,它对于边缘意义系统具有统摄和抑制的作用。一旦主导意义系统缺位,整个社会的意义系统就会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无序和混乱状态。就中国而言,社会转型期的特定状况及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弊端,冲击了原有主导意义系统,使其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和约束力,而新的主导意义系统又未能适时地建立起来。因此,出现了主导意义系统的空场和缺位。社会由于失去了主导意义系统的维系和支撑,导致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子意义系统之间的错位。这种错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经济子意义系统的错位。经济子意义系统的核心价值追求跨过边界强有力地渗透到政治、文化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社会的道德风尚,损害物质利益原则本身,增加社会的无序度。也正是由于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缺位,一些边缘的意义系统“越俎代庖”。边缘的意义系统是指,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不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认同,只能满足少数人的精神需求,只对少数人来说才具有意义的意义系统。它们在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缺位的情况下,往往乘机而起,并显示出异常活跃的态势。  对平面化生存的分析并不是最终目的,必须力图在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和解决走出平面化生存的途径和道路。从平面化生存走向立体化生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任何措施和方法都必须根据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来制定,本文试图从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两个方面提出一点建设性的意见。  从基本原则上说,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从生存论的角度上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肯定和满足人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的需要为本。意义的需求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二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既是一种社会形态,又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实现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最理想的和谐社会。同时它也体现了人生存意义的最高境界。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才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够充分地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才能够真正实现立体化的生存。  作为遵循一定原则的、自觉的行为选择,立体化生存的建构还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基本途径。第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立体化生存的社会条件。和谐社会本身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而这恰恰是立体化生存的状态。第二,社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立体化生存的物质基础。人是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也就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合理的社会结构是人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客观物质基础。第三,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确立是实现立体化生存的精神支撑。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需要有之相适应的主导意义系统,使之能统摄民族精神并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支柱。它似一条精神的纽带,引领人们朝着美好的未来奋进。第四,人文教育的加强是实现立体化生存的机制保障。人文教育关注的是人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注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理解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中国目前情况下,科学教育占据着主导地位,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既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人的自我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因此,加强人文教育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使人从平面化生存走向立体化生存在机制上的重要保障。第五,人格的完善是实现立体化生存的主体条件。从平面化生存走向立体化生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既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还需要个人的完善人格作为内在条件。一个完善的人格主体应该是具有追问生存意义的自觉意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的完整统一的主体。
其他文献
生态学整体论和还原论的争论表明,生态学中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概念都相当混乱。结合科学哲学中相关理论基础及生态学的发展事实,本文选择对生态学还原论进行辨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
受科学实验瞬时性、复杂性影响,实验操作者经常要对实验的仪器、观测结果等进行一系列选择性调整,即文章中所称的科学实验“选择现象”。“选择现象”常见于科学活动中。SSK强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清楚的看出,之所以能够在一个世纪里创造出比历史上其他所有时期所创立的总和还多的财富,就是因为科技扮演了重要角色。理性一直是文明社会发展、进步
知识是理性公共决策的基础。由于信息不对称,决策者关于决策议题的信息和知识往往不完备,需要吸收或运用他人的知识,从而形成关于该议题的客观认识。最终为决策者所采纳和运用的
人类正在经历一次最重大的世界历史性的转折,在这个转折点上,人类将告别传统工业文明,走向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代表了人类的新希望。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世界
杜威是实用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著名的政治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以其强烈的现实感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为特征,促使在经验中、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展开富有成效的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以意想不到方式改变着人们生活、交往和娱乐的方式。就目前娱乐文化领域的情况而言,也许可以说,以虚拟技术为特点的高科技正
道德学习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本方式。在学习型社会,当学习不仅是人的基本需要,更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时,道德学习应由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渐进中心位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道德
辩证法在哲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前,辩证法研究是热点,“辩证法”这个概念几乎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哲学术语。然而,如此重要的辩证法现在变成了冷门。中国的辩证法研究处在比
本文以李碧华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从内容及形式两方面作美学上的分析思考,试图提炼出其独特的美学风格:诡异,妖艳。从美学角度考察诡异、妖艳这两种在现实中不被认可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