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转型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o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美国非裔(黑人)文学批评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基本上摆脱了片面的意识形态批评的困境,克服了二三十年代的泛非主义批评、四五十年代的种族融合主义批评、六七十年代的文化民族主义的黑人美学以及重建主义批评的局限性,经过多层次的转型,走向了一种人类学诗学。这种新的价值取向和话语转型,对如何发展处于主流文化阴影下的边缘文学研究以及如何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首先考察了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转型的主要背景:非裔美国黑人独特的生存体验形成了他们在文学上独特的审美追求;五六十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和六七十年代的黑人艺术运动与黑人女权运动增强了美国非裔文学批评的民族感和身份意识;后现代主义倡导的非中心性、差异性、多元性和对话性,为美国非裔文学批评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和理论资源。继而梳理了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从功能性美学、种族融合主义批评、文化民族主义的黑人美学和重建主义批评到八九十年代的人类学诗学的转型过程。  本文接着探讨了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转向的特征,具体阐释了亨德森的“文化人类学”批评、贝克的“艺术人类学”批评和贝尔的人类学视野。认为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吸取了“民族志”(ethnography)和“田野工作”(fieldwork)的考察方式,把美国非裔文学置于其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尤其是注重对神话、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和布鲁斯音乐对美国非裔文学的影响及其相互关联。这有助于人们领悟到作为整体系统的文学内在的连续性、多样性、差异性、丰富性及其所隐含的文化底蕴。  本文进而分析了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向文本审美叙事研究的转型。认为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开始注重文学的审美叙事,并以美国非裔文学的审美叙事为基点,拓展文学的文化意义空间。它体现了一种审美文化叙事学的特征,超越了西方传统叙事理论的局限。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在审美叙事研究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展了结构人类学的阐释策略,探讨了美国非裔精灵故事的“语义功能”、“转换规则”以及“特定文化的隐喻性结构特征”;开启了自传文学的审美空间,由先前的“文献式”社会历史研究转向了多元的自传诗学,这种自传诗学阐述了美国非裔自传的内省或经验化特征和隐喻性叙述特征;发展了修辞性叙事理论,探讨了美国非裔文学典型的修辞策略(“修辞性命名”、“互文性修正结构”和双声语)和文本范型(转义修正、讲述式文本、互文性文本、重写讲述式文本);阐释了怪诞现实主义中“崇高”、“优美”与“怪诞”三位一体的叙事结构,认为《宠儿》中的怪诞叙事具有双重性特征,莫里森把怪诞的恐惧性和再生性融为一体,形成了否定性和肯定性之间的辩证张力,这种双重性使怪诞与崇高、优美的形象结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接着探讨了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女性主义批评的新方向。首先阐释了黑人“妇女主义”的理论倾向。然后通过分析黑人女性美学中的“百衲被”隐喻结构,揭示了“百衲被”的文学意蕴、审美策略及其与爵士乐技法相结合所形成的复调式叙事特征;通过对美国黑人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批评的检视,揭示了妇女角色和身份的复杂性;通过探讨美国非裔女性诗学中的时间意识,指出美国非裔文学所强调的是变化的时间和审美经验的时间,作为一种文本的修辞性时间或女性表达的象征秩序,常常是潜在于文本之中,表现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丰富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还把美国非裔文学批评置于后现代语境之中加以审视,着重探讨了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与后现代主义差异理论和后殖民身份话语的关联性: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就是追求一种既具有民族差异性或独特性又具有开放性的文学批评理论,它与后现代主义倡导差异性、多元性和对话性的基本要旨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和互动关系;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与后殖民理论都认为主体身份是流动的和变化的,二者从种族、性别本质论走向了文化身份的建构论,但在批判黑人身份的本真性时,要充分认识到黑人在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建构其身份的特殊方式。  本文最后总结了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转型的总体性特征,认为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从人类自身的发展出发,探讨文学的文化属性和诗学属性,是一种文化阐释与诗学阐释的辩证统一体,是一种具有跨学科性、跨文化性、开放性和对话性的文学研究,它体现了一种人类学诗学倾向。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给当前中国文论建设提供的启示就是要立足本民族的文学现实,向西方“主流话语”开放,在对话与互动中发展有本民族特色的批评理论。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论衡》中的否定副词进行了多角度穷尽性的研究,力图准确地描写出《论衡》中否定副词的特点,尤其着力揭示其时代特征,并在必要时参考同时期的
期刊
期刊
先秦语气词作为虚词的一种,与语音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诗经》语气词作为先秦语气词的组成部分,不仅数量多,而且受诗歌文体的影响,在先秦汉语中有着独树一帜的语法面貌和功能。
胡先骕是国际知名的植物学家,也是成功的教育学家,同时还是造诣深厚的古典诗人。在新旧交替,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际,深受儒家经典影响的胡先骕,接受了西方新人文主义思想,形成了他以
时间是人感知世界与体验生命的方式和姿态,也是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的主旨是,以中古文本为主要对象,在一个“还原”了的思想地基上,考察中国古代的时间意识及其对诗学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文人与佛教便有了不解之缘,晋宋时期的佛教更是如此。汤用彤认为南朝佛法之隆盛约有三期,刘宋元嘉时期是南朝佛法最为兴盛的三个时期之一。佛教在刘宋时期继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第三次散文高潮。随着散文创作的兴盛,散文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散文观念在这一时期有了显著的变化。其中,"大散文"观念的出现是一个特别
萧红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具有独立个性并形成自己风格的作家,她以短暂、坎坷、痛苦的三十一年人生,为中国文坛奉献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  本文紧密结合萧红的独特人生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