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学时间研究——以中古为中心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z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是人感知世界与体验生命的方式和姿态,也是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的主旨是,以中古文本为主要对象,在一个“还原”了的思想地基上,考察中国古代的时间意识及其对诗学观念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  本文首先区分出三种基本的观时方式,作为切入问题的一个入口,亦即:“执有观时”、“体无观时”、“解空观时”。这三种观时方式又可以概括出两条时间意识的主线:一是绵延,二是空观。这两种时间意识自身以及相互之间形成了对立或者悖论性的关系。这种对立与悖论贯穿于中国古代诗学时间的方方面面。在魏晋玄学中,阮籍、郭象、僧肇的时间观念最有代表性,前两者直承庄子的绵延时间,并对此作出了自己独特的领会。僧肇站在中道空观的立场观照时间,以瞬间切割绵延,实际上是消解了时间。  具体到诗学的观念或范畴,本文以时间迁逝感为问题视域,考察了“文章不朽”以及“物感”这两大诗学观念。本文认为,诗学中的“文章不朽”观实际上是儒家对抗时间虚无性的一种策略,但其关注当下与未来的时间性视角,又与“述而不作”的传统立言方式形成了悖立。在缘情诗学中,诗人的时间体验被情感化,这是“物感”观念在诗学中得以确立的一个动力性因素,也是它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本文考察了佛禅的时间空观与诗学中的山水诗境之间的关系。文章重点论析了禅宗“顿悟”的时间性内涵,并认为,“瞬间即永恒”的时间体验是禅宗内在超越与诗性存在的深层秘密。在此基础上,论文以山水体验和诗境的生发为中心,进一步考察了“绵延”与“空观”之间的悖论性情境。通过考察谢灵运、王维等个案不难发现,在诗境这一范畴中,渗透着“绵延”与“空观”这两种时间体验。一方面,空观所呈现的静点时间是诗境生发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绵延性的动态时间(包括作为体验流的内在时间意识)始终贯穿其间,使得诗境又呈现为流转不滞、生气贯注的动态之美。  最后,论文从时间的价值维度考察了诗学中的文变问题。实际上,中古时期的趋新派文变观与强调新变的绵延时间密切相关,而与目前学界所说的进化论时间差异很大。复古观念的时间性依据在于:一是人们对过去时间的美好建构;二是中国古代带有意识形态性的循环时间观。通变论虽然调和了复古与趋新两派之间的矛盾,但不能看成是这二者的简单折衷,其重心不是在“变”,而是在“通”,亦即古今之间的相互贯通,或者是时间三个维度的交互回旋。
其他文献
本文在前人和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的有关语法理论如配价语法、语义特征分析、变换分析等对《史记》中的双宾动词进行探讨和研究,指出了前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
“释氏辅教之书”是我国第一批直接在外来宗教即佛教的影响下产生并为之服务的文学,虽然在内容和题材上略显单调,但它对后世小说的影响,却是相当明显的,它的出现为中国文学注入了
本文主要研究90年代以来的女性形象在主流文化语境下的认同危机及由危机激发出来的文化认同感,并展示女性形象体现出的文化认同之历史变迁,为建立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双性文化
本文以1930年代分别主要活动于北平、上海南北两地,坚持“纯艺术”探求,并于30年代中期走向“联合”的诗歌群体(其中以所谓“现代派”为主体)为考察对象,试图对以往研究基于“现代
期刊
本文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论衡》中的否定副词进行了多角度穷尽性的研究,力图准确地描写出《论衡》中否定副词的特点,尤其着力揭示其时代特征,并在必要时参考同时期的
期刊
期刊
先秦语气词作为虚词的一种,与语音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诗经》语气词作为先秦语气词的组成部分,不仅数量多,而且受诗歌文体的影响,在先秦汉语中有着独树一帜的语法面貌和功能。
胡先骕是国际知名的植物学家,也是成功的教育学家,同时还是造诣深厚的古典诗人。在新旧交替,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际,深受儒家经典影响的胡先骕,接受了西方新人文主义思想,形成了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