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8583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银行业功能一体化的制度安排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信息不对称、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自由化加剧了传统银行业的脆弱性。面对生存危机,西方商业银行利用长期以来建立的信誉、资金和技术等优势,积极进行中间业务创新,以中间业务收入的高速增长弥补传统银行业务下滑的影响,中间业务转型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和表内负债,形成中间业务收入的业务,与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了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内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作为中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综合改革,力求将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
  通过2003年以来的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现代商业银行治理机构,改善了资本充足状况,但其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在资产价格波动较大的客观环境中,以存贷款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营模式占用了大量资本,形成了潜在经营风险。面对商业银行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变的趋势,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就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中间业务具有低风险、低成本、高利润的优势,能够较好地满足以经济资本考核为核心的风险与效益约束机制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模式的要求。作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中间业务转型是巩固股改成果、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克服其自身脆弱性、抵御资产价格泡沫冲击、实现由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的客观需要。
  本文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问题进行了研究,力求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和创新性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从传统银行业的脆弱性及其负外部效应入手,对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历史背景及其转型路径进行了研究,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内涵和模式等进行界定;其次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与体制转轨的逻辑关系,阐述了创新在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中的内生动力作用,实证分析了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再次,探讨了创新主导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策略,包括经营理念、中间业务产品设计、不同类型产品的定价和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最后,根据中间业务风险的特殊性,在总结西方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包括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暴露出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两个方面,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第一,从新的视角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动因进行分析,指出传统银行业自身所固有的脆弱性及其形成的负外部性,以及商业银行面临的需求供给环境变化,推动其通过中间业务转型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从制度背景出发,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承担的不同职能和定位,及其渐进式转轨的历史必然性。结合发展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首次以“转轨—转型”双视角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与体制转轨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多元回归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宏微观因素,比较分析了不同微观因素对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影响,将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提高到新的层次。第四,运用创新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创新在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中的内生动力作用,根据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特殊性,提出中间业务转型中的创新是伴随国有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变化引致的多代创新过程,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创新动力以及创新主导下的中间业务转型策略。
其他文献
地方教会是中国本土基督教会中的一支,20世纪20年代由倪柝声在东南沿海发起,至今在大陆、港台、东南亚、乃至欧美都有持续的发展。以中国大陆的地方教会来说,普遍持守着一种“顺服”的传统。本文通过对创始人倪柝声关于“顺服”的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性梳理,试图了解这一传统的由来。  倪柝声在1949年以前的工作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20-1926年,是倪氏单打独斗的时期;他先是接受了时代论,并受到内
学位
中国近代启蒙思潮适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暗合了时代发展潮流,因此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早期知识分子为了拯救衰落的国家,一部分人期望引介国外先进文化来启迪民众,另一部分人则转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谋求出路,在他们身上都浸染了深深的爱国感情。早期启蒙者意识到要拯救衰落的民族,只有彻底改变贫弱的国民性格才有希望,因此对国民性的批判成为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启蒙浪潮中,鲁迅与章太炎是非常具有
学位
正当与善这对概念在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语境下逐渐演变成一对基本哲学范畴。从二者能否定义、如何定义以及相互联结关系如何、孰为优先的一系列问题深入展开,便可建构出不同方向的政治哲学理论。而正当与善的优先关系更是构成了近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以正当优先还是以善优先作为基础进行思考,其结果大相径庭。  约翰·罗尔斯强调正当对善的优先,并基于这一观念建构其“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罗尔斯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时代的观照,历史的产物。其产生必然以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为"母体",一旦产生就会带着反思的情结与"母体"相脱离,既而对其加以批判和重释。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里达解构主义皆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理论,可谓"本是同根生"。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则导致了两者在社会背景与思想资源上的迥异,因此,两者在历史观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然而,正是这种同根异质性为两者提供了比较的平台,并赋
学位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的把目光投向消费,由此引申出来的消费社会以及与消费有关的消费文化和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有所联系。消费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成为“时代的主角”之一。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力图从符号学的理论来理解消费社会的种种消费文化和消费方式。他认为物的消费不过是一种符号的消费,并透过消费这一现象看到人们在消费行为中,物品对人这一主体的支配和异化,深刻地理解了“符号消费
学位
《周易》是我国文化典籍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三玄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在它的哲理性、科学性,还在于它的美学和美育价值。朱熹曾言:"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周易》的博大精深在每个卦象中都体现出来。其中,坤卦《象传》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已根植于中华民族心理中。坤卦所具有的美学和美育意蕴,仍有广阔的探讨空间,且对当代美学美育思想的传播和实施途径
学位
经历了一千多年基督教神学的束缚,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终于从中世纪的教条中解放出来,人开始不仅仅作为上帝的子民,而且作为有自我意识的存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命方式,人的自由价值得到高度重视。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巨大飞跃和知识的迅速扩展,人们越来越确信可以通过自己的认识能力把握千变万化的自然世界,于是西方近代哲学家们开始把研究重点放在认识论上,人作为理智的存在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
施特劳斯在对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的评论中,提出了他自己对现代性和古今之争的独特理解。本文的主旨是澄清施特劳斯的基本观点。施米特从现实政治处境出发,指出德国的议会民主制度和自由主义理论无视人性的危险和邪恶,误解政治和国家的概念。施特劳斯承认,施米特重新阐释的政治的概念是人类生活和文化的基础。但是,施特劳斯认为,由于完全着眼于现实问题,施米特没有摆脱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倾向,陷入了对人类生活的一种相对
学位
地论宗的发展虽然只历时一百余年,但他们提出的一系列佛学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缘集说作为一种独特的缘起论思想,被认为是地论宗的传统学说。从慧光(468-537)时代开始就已经有了对有为缘集和无为缘集的论述,经法上(495-580)到净影寺慧远(523-592)最终加入自体缘集而成为三种缘集说,又经过和法界缘起的相互并立与彼此呼应,最终由智顗发展为四缘集说。缘集说内涵丰富,自成体系,
学位
庙会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汉代以后随着佛道教的发展,宫观寺庙的增多,宗教祭祀活动日益繁荣,由此吸引更多民众的参与,日渐形成融祭祀、集市、娱乐于一体的庙会文化。庙会的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满足精神需求、文化娱乐功能、商业功能。  清代庙会发展达到顶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逛庙会”。白云观是全真龙门的祖庭,晚清时期庙会繁荣昌盛。白云观庙会又称“燕九节”,源于邱处机正月十九的诞辰,是京城独特的民俗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