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研究<131>I标记抗甲胎蛋白单抗对小鼠皮下移植性肝癌的治疗效果。
2、研究低频低功率超声辐射血管内微泡剂的生物学效应。
3、对比研究单纯性放射免疫治疗与放射免疫治疗联合超声辐射血管内微泡剂的治疗疗效,同时观察两者放射性药物随时间变化的不同。
方法:
1、建立小鼠皮下heps移植瘤模型。
2、植瘤四天后,32只荷瘤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A)、超声辐射微泡治疗组(B)、<131>I标记抗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治疗组(C)、<131>I标记抗体联合超声辐射微泡治疗组(D)),每组8只:各组处理如下:①对照组(A)不作任何处理;②超声辐射血管内微泡剂组(B):经尾静脉推注微泡剂约0.01ml/g,注射完毕立即进行超声辐射,将超声探头与肿瘤部位涂上适量藕合剂,探头垂直肿瘤,输出频率为20KHz,功率为0.5w,辐射时间为30秒,每两天治疗一次,共四次;③<131>I-抗AFP单克隆抗体放射免疫治疗组(C):经尾静脉注射<131>I-AFP单克隆抗体7.4MBq/只,注射前72小时在饮水中加入1%碘化钾溶液,以封闭小鼠甲状腺组织对碘的摄取。于注射后2小时、24小时、48小时、96小时、168小时行SPECT显像,以肿瘤为感兴趣区,行肿瘤部位的放射性计数,总计数时间为4min,观察示踪剂在肿瘤局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④<131>I-抗AFP单克隆抗体联合超声辐射微泡剂组(D):经尾静脉注射<131>I-AFP单克隆抗体7.4MBq/只,24h后行超声辐射微泡剂治疗,超声辐射、SPECT显像及放射性计数条件同以上两组。
3、肿瘤接种两天后,每隔两天用游标卡尺测量瘤体两个垂直方向上的最大径(a, b),按照公式V=ab<2>/2计算瘤体体积,描绘肿瘤生长曲线,计算肿瘤生长率:肿瘤生长率=(第十四天肿瘤体积-第四天肿瘤体积)/第四天肿瘤体积×100%。
4、肿瘤接种2w后,测肿瘤质量抑制率;观察治疗后肿瘤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凋亡率。
5、放射性药物瘤/非瘤比值的计算:于注射放射性药物168h,分别由③、④两组中随机取3只小鼠,用0.5%戊巴比妥钠8ul/g,腹腔内注射麻醉,摘目艮球取血,取肿瘤、肝、肺、心、肾、脾、重要脏器或组织。电子天平称重(g),在γ自动定标器上测定各组织每分钟的放射性计数(cpm),计算各组织的比放射性(cpm/g),计算瘤/非瘤(T/NT.tumor/non-tLimor)比值:T/NT=肿瘤组织的比放射性(cpm/g)/非瘤组织的比放射性(cpm/g)
结果:
1、32只昆明小鼠均长出heps移植瘤。
2、两周后肿瘤生长率分别为:对照组为547.8±12%、超声辐射微泡组203.7±33%、单纯<[131]>I标记抗体治疗组122.7±27%、<131>I标记抗体联合超声辐射微泡治疗组43.4±11%,三治疗组肿瘤体积生长率均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其中联合治疗组生长率最低。
3、三治疗组的肿瘤质量抑制率分别为:B组26.9%:C组32.3%;D组61.0%,其中联合治疗组的肿瘤质量抑制率最大,与其他两治疗组抑制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
4、注射<131>I标记抗体后48h、96h、168h联合治疗组肿瘤局部放射性计数为:8.69±0.80,7.03±0.76,4.99±0.44;单纯<131>I标记抗体治疗组的肿瘤局部放射性计数为:5.290.88,3.36±0.81,1.14±0.52;联合治疗组48小时后肿瘤局部放射性计数均高于单纯<131>I标记抗体治疗组,同时间点两组比较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并且168h后D组主要脏器靶/非靶比值明显高于C组,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5、细胞凋亡率测定显示:三治疗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联合治疗组细胞凋亡率更高。
6、HE染色行病理学观察:对照组肿瘤细胞增生活跃,可见较多的病理性核分裂相(+++),偶见小灶性坏死(+)。治疗组可见瘤细胞体积缩小,灶性坏死明显;联合治疗组形态学改变更明显,而瘤旁及内脏组织均未见明显损伤。
结论:
1、<131>I标记抗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可以选择性浓聚在肿瘤局部,释放射线产生杀伤肿瘤细胞的生物辐射效应,致其死亡。另外<131>I还能释放γ射线,可用于示踪。
2、低频低功率超声辐射肿瘤血管内微泡剂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控制肿瘤生长。
3、超声辐射血管内微泡剂致肿瘤血管栓塞,可封闭<131>I标记抗AFP抗体于肿瘤部位,使其能更长久的聚集在肿瘤局部,发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同时还提高了超声辐射微泡剂后放射免疫治疗的瘤/非瘤比值,减小了放射毒性对正常脏器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