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aodiu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其他文献
生土材料广泛分布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有着天然应用优势,建造时就地取材可以省去运输成本;且实践证明生土民居热工和隔声性能良好;节能环保,具有独特的地域表现力,我国传统民居中利用生土进行建造的例子数不胜数,无不展示了古人的营建智慧。其中窑洞建筑广泛应用于西北地区农村,尤其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应用最广,当地居民利用丰富的黄土资源建造的传统窑洞民居冬暖夏凉、古朴美观,很好的解决了人民的居住需求。为继承和发扬
太阳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供暖是贯彻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但太阳能存在能流密度低、波动不连续等问题,且太阳能集热、蓄热系统造价远高于传统供暖系统,导致连续太阳能供暖系统存在造价高、代价大等难题,推广严重受限。因此,结合人员实际活动规律、不同类型建筑间断性使用时段,建立太阳能间歇供暖节能运行模式是解决太阳能供暖系统容量大、代价高的难题的重要手段。而间歇供暖热需求存在间断性周期波动,
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改造一直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建筑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意大利同我国一样作为遗产大国,在这一方面的杰出成就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本文旨在对意大利成熟的建筑遗产保护及改造项目之一—米兰大学主校区这一实践案例展开研究,通过对其进行的实地调研,资料汇总和对比分析等,总结出其具代表性的理论,策略和方法,从而为我国相关工作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米兰大学主
吐鲁番地区曾是东西方文化和宗教的交汇处,是我国丝绸之路重要的枢纽之地,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古迹。现如今在乡村振新的大环境中,传统村落的更新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居住需求,更是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当地居民不仅能安居,更可以乐业。本论文基于王小东先生提出的群衍性理论,以吐鲁番地区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理论分析、案例比较等方法总结分析,对该地区村落的保护更新提出适当的原则和策
近年来随着快速城镇化的推进,乡村发展的短板日益突出,“空心化”、“社会关系瓦解”、“活力减退”等问题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阻碍。面对这一问题国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的策略/战略,与此对应社会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也逐渐把研究目光转向乡村地区,其中公共空间因其具有的丰富内涵与象征意义成为相关研究的焦点。乡村公共空间不仅承担了村民日常的休闲生活
随着农民的经济水平日益上升,农村居民家庭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民居的更新转型成为了必然的趋势。本文以陕西关中渭南地区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意在探讨渭南传统民居演变历程中,建筑在自然环境、经济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共同选择作用下民居建筑在改革开放后至今的几十年间的演变机理即民居发展过程中空间演变的表现形态、功能空间联系的变化以及影响民居空间演变的影响因子及动力机制。本研究分为四个
随着西安市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职能、人口结构以及居民生活模式也向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原先单位大院式或就近生活工作的模式已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跨越街道、行政区甚至行政边界的生活方式。伴随频繁的远距离通勤而来的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困扰全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有效的识别西安市职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对西安市城市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大体有两
中国传统村落在数千年的规划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谋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规划智慧,发展历时悠久,其脉络清晰并留存至今,它重视将村落、山水自然与文化空间建设融为一体。这一具有功能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是中国传统村落规划设计的精髓。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山水人文空间格局不断消减,亟待修复。新时代,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空间特色和内生发展动力。保护基
室内空气品质是室内空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是指室内处于一种长期的低浓度污染,污染物浓度一般接近甚至低于国家相应的环境标准要求。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性质、浓度是决定室内空气品质最直接的因素。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的同时引发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空气质量指数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中位列倒数,减少室内空气污染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采用在线监测、统计学
作为人感知风貌的直观载体,建筑风貌的呈现与管控是风貌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现有的建筑风貌管控体系中还存在管控要素不明确、成果泛化和管控层次混乱等问题。这导致既有风貌环境中新的建筑常常出现与既有风貌严重不符或是僵硬融入的现象,破坏了既有风貌的完整性。所以对建筑界面风貌管控要素的探索及其层级探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旗舰店建筑因其承担着展现品牌的特殊任务,使得其建筑界面会去触碰风貌控制的边界,以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