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和人为因素对中国大陆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的相对贡献性分析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g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保护区是阻碍生境破坏,减缓物种灭绝的关键措施。目前,全球保护区网络覆盖的陆地面积达15%。保护区的建立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人为因素,法律政策的综合影响,在不同国家保护区的分布模式也是不一致的。对保护区分布格局及格局主导因素的充分了解,可以提高保护区代表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保护区的主体,具有更高的保护价值和管理标准。本研究以中国大陆2750个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自然保护区保护等级、保护目标、省域间分布情况、数量和面积相对于省域面积的均衡性情况定量化评估了自然保护区在中国大陆的分布格局。进一步,综合评价了影响中国大陆陆地自然保护区(不包括海洋海岸保护区)分布格局的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中国大陆31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关于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和政策是相同的,所以本研究并没有考虑法律政策对自然保护区格局产生的影响。最后,定量化分析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影响因素的相对贡献性,得出影响中国大陆陆地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从中国大陆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可知:省市县级自然保护数量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大。森林生态是保护数量最多的自然保护类型,而荒漠生态是保护面积最多的自然保护类型。森林生态类自然保护更多是小型自然保护区,而荒漠生态系统更多的是大型自然保护区。省域间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数量和面积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的不均衡程度大于自然保护区面积的不均衡程度。自然保护区数量的不均衡度大于国家级自然保护的数量不均衡度。就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身面积和数量相对于省域面积的不均衡指数来看,自然保护区数量不均衡度高于面积,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的不均衡程度高于数量。另外,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身面积和数量间的分布均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情况,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数量间不均衡程度更高。因此,我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与面积均存在严重的不均衡,这种严重的不均衡将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2)进一步分析省域间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与中国大陆陆地自然保护区覆盖率、面积和密度的相关关系表明:沙地和草地与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和面积有积极的正相关关系,与自然保护区密度具有消极的负相关关系。但是这种结果在森林和湿地覆盖率、濒危物种、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覆盖率、面积、密度中的相关分析是相反的。同样的,本研究也在所有人为因素(人口密度、农业用地、道路、人均GDP)对自然保护区覆盖率、面积、密度的相关分析中发现了这一结果。表明,人为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覆盖率和面积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自然保护区的密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与森林湿地、濒危物种、野生动植物对自然保护区的覆盖率、面积和密度的影响结果是一致的。而荒漠和草地覆盖率对自然保护区的覆盖率和面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自然保护区的密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省份之间自然资源分布的差异以及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3)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11个指标对中国大陆陆地自然保护区相对贡献性情况表明:所有的自然因素解释了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的64.2%,人为因素相对贡献均不显著(P>0.05)。贡献最大的自然因素是荒漠覆盖率解释了所有指标的48.3%,其次是草地覆盖率、森林和湿地覆盖率,高等植物密度分别解释了8.6%、7.3%。本研究进一步评估发现自然因素(除荒漠和草地覆盖率)和人为因素所有指标间均具有强烈的空间重叠。这种空间一致性在东部和中部省份相比较西部省份更加明显。东部和中部省份森林湿地和动植物比西部地区的荒漠和草地面临更大的人为活动压力。因此,如果将来物种丰富度高的区域仍面临很高的人为活动威胁,建议自然保护区整合为国家公园前,评估其可能面临的人为活动影响,尤其是东部省份的人为活动影响,有助于保持长期的保护有效性。同时也应加强受人为活动影响强烈的东部省份国家公园保护效果的监测。
其他文献
在风和流的作用下,冰排与桥梁结构相互作用引起冰激振动,影响行车舒适性、结构安全性和疲劳耐久性。因此,动冰力荷载和动力相互作用已成为寒区结构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研究冰激振动的方式主要有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由于原型试验数据有限,模型试验成为重要的研究手段。本文进行寒区高铁桥梁冰激振动模型试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进行冰激振动高铁桥梁相似模型研究。模型试验的核心是相似律,本文依托于松花江上
学位
随着全球铝产量大幅度增加,不溶性工业固体废弃物赤泥被大量排放。赤泥是一种综合利用率低、高p H值的危险物质。我国赤泥排放量逐年上升,其中山东、广西、贵州等地均因赤泥的大量堆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同时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污染。鉴于此,本文基于道路、材料以及环境等多学科交叉,对制铝工业固体废弃物拜耳法赤泥进行综合利用;研发出一种早强、高流态、低收缩的赤泥基胶凝材料,并将其作为灌浆料应用在半柔性路面材料中,
学位
在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是铺筑面积最大的路面形式,尤其是主要以三、四级公路为主的农村公路,由于路面质量低、缺乏养护管理,导致很多早期修建的路面出现大量病害,逐步进入到维修改造阶段,因此不得不在使用年限未到的情况下对路面板进行维修或更换,造成了经济与资源的浪费,因此本研究提出直接采用破碎板制备再生骨料用于养护维修,降低了运输成本。首先,展开了农村公路的病害类型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公路路面的病害类型主
学位
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改变传统数学课堂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综合锻炼和实践运用的机会,彰显生活经验对于数学学习的作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进行探究,以期深化素质教育的要求,推动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发展。
期刊
电解水技术是能够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求并且有效、清洁的方法之一。其中,析氧反应过程速率缓慢,设计高效的电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过电势,提高反应速率。镍基氧化物催化剂和铬基氧化物催化剂易于制备且资源丰富,具有显著的OER催化性能。目前,在提高电催化剂性能的方法中,制备负载型催化剂和制备缺陷是改善催化活性的重要方法。对于制备负载型催化剂,载体上高度多孔的结构有利于活性颗粒的分散,且性能稳定,能够使催化剂重
学位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出行的需求在不断增大,有限的道路网络承担的通行压力也与日俱增,如何缓解交通拥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随着智慧交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海量交通数据的获取和应用变得更容易。交通流实时、精准的预测作为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解决交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交通大数据则为交通流预测问题的实现提供了前提。在这样的背景下,交通流预测问题有着
学位
对于无人驾驶而言,准确和实时的定位结果是其完成出行任务的必要条件,同时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视觉SLAM是指以相机作为主要传感器的SLAM。常见的视觉SLAM算法是以静态环境作为基本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场景静态假设对于存在运动车辆的无人驾驶场景较为苛刻。随着计算机视觉的发展,现有的深度学习算法可
学位
自主式交通系统(Autonomous Transportation System,ATS)架构概念的提出,不但符合目前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并且参考了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相比于美国、日本提出的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ATS架构更加适用于我国当前国情。然而,自主式交通系统架构目前仍旧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保证ATS架构
学位
随着城市居民对绿色出行理念需求的提升和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共享单车作为面向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出行“最后一公里”需求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地被城市居民选择。然而,城市出行高峰时段的共享单车平衡调度问题尚未解决,是制约这一出行方式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为了最大化共享单车的调度效率,节约调度成本,满足共享单车用户的出行需求,本文从城市出行大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为研究视角,以数据驱动的方法深
学位
目的 评估多媒体教学视频+超声模拟培训+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在麻醉专业住院医师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教学效果及优点。方法 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24名麻醉专业学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2名。对照组住院医师采用传统法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教学;试验组住院医师采则用多媒体教学视频+超声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