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税收、经济增长与不平等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an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21年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我国仍处于中等收入国家,与21世纪中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具有较大差距,经济增长仍然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期我国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与当前环境污染现状存在极大差距。因此,当前阶段,我们面临经济增速下行和环境保护双重压力。研究绿色税征收能否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如不同群体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文明建设不足,这与共同富裕内涵仍有较大差距。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环境污染在区域、城乡和群体间分布不均,环境污染不平等可能通过健康和教育机制造成人力资本不平等,而且人力资本不平等又会造成工资收入不平等,这将使得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恶化。在这样现实和理论背景下,研究环境治理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对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因此,面对我国仍然处在中等收入国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环境质量未得到根本好转的现实情况,这要求环境需要在发展与平衡中治理。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构建相应的模型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从资本积累和资本结构两方面研究绿色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然后,从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结构两方面考察绿色税收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首先,我们通过预期寿命构建了绿色税收影响物质资本积累的机制,进而影响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研究表明,绿色税收能够实现双重红利(环境红利和经济发展红利),这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持。相应的传导机制是,绿色税收通过负收入效应使得资本积累下降。同时,绿色税收通过健康效应使得预期寿命延长,这又使得资本积累增加。绿色税收通过影响资本积累,进而影响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此外,绿色税率上升使得政府有更多的收入,用于环境治理的政府支出增加,这使得经济更容易产生环境红利。基于内生增长框架的分析表明,绿色税有助于摆脱“环境贫困陷阱”,这为解释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机制。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新古典增长框架和内生增长框架下,均存在最优的绿色税率可以极大化人均产出和经济增长率。在考察绿色税收通过物质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梳理了2004-2016年工业经济数据,基于重污染和非重污染行业行业结构,从行业物资资本结构视角探讨绿色税率对生态环境、经济效率和消费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改善信贷约束和适度提高绿色税率能够实现“降污染、去错配、增福利”的三重红利,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从生态保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视角回答了生态保护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进一步构建了包含内生信贷约束、绿色税收和绿色信贷贴息政策的两部门模型,研究结论与基准模型相似。根据物资资本积累和结构角度研究结论,政策含义是合理的绿色税率有助于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进而实现绿色增长、美丽中国和碳承诺目标。基于人力资本横向不平等和代际纵向流动,研究绿色税收通过污染不平等如何影响人力资本不平等和代际流动性。首先,我们模型化污染的代际传递,建立了一个包含污染暴露不平等代际传递的世代交叠模型,在不同的人力资本不平等状态下,研究污染暴露不平等如何影响长期人力资本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研究发现,当初始人力资本不平等较高且污染严重时,经济大概率陷入不平等陷阱。背后的机制是人力资本的“收入效应”和“认知效应”,人力资本高的人收入高,认识水平高,规避污染的投资也越多,所以,人力资本水平会更高;反之,人力资本低个体陷入人力资本不平等陷阱。此外,严格的环境政策扩大了不平等陷阱的范围,提高了平等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经济增速。环境政策和公共教育投入的组合可以帮助摆脱人力资本不平等陷阱和促进经济增长。上述研究假设劳动力结构外生不变,我们进一步放松该假设,借鉴Maoz and Moav(1999)的设定来内生化劳动力结构变动,研究绿色税收对收入不平等和教育代际流动的影响。从静态的横向视角分析绿色税率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税收与收入不平等呈U型关系。从代际流动的纵向视角分析绿色税收对教育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绿色税率上升,教育流动性先提高后下降。进一步从收入不平等、预期寿命和环境疾病医疗负担方面探讨绿色税收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政策含义在于,充分发挥环境政策的溢出效应,生态保护和收入分配协同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路径。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提升,近年来我国呈现出消费升级的态势。这不仅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带来的消费动力的释放,也与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的转变密切相关。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意味着消费行为除了满足功能性使用需求外,还衍生出社会心理和文化内涵。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但是自2015年开始,我国的居民的消费支出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逐年下降。不仅如此,2020年受疫情及国际经济
学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经济、产业、人口向沿海集聚成为区域经济布局的普遍规律。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已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其影响机理及复杂性不断演进和深化。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研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湾区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三大主要湾区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渤海是我国唯一半闭型内海,近20年来海洋环境污染
学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少子化现象同期也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增长不断放缓,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状况令人担忧。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估计,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仅1062万,妇女总和生育率降低至1.3。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女性平均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显著增加,与男性平均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学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引起了政府监管部门和学术界关于金融系统的不稳定以及金融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反思,开始广泛质疑具有成熟金融市场的发达经济体可以自然地实现自我均衡的这种观点。这迫使人们放弃传统的从外部冲击角度来解释金融不稳定,更多的从内因方面即从经济运行本身来解释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地受到主流的关注。根据明斯基的理论,繁荣时期提供的盈利机会
学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银行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一,债券、股票、保险市场也都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伴随金融业态的丰富和金融功能的加强,中国金融监管模式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从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到“集中监管”“分业监管”再到目前正在探索的功能监管模式。从当今世界格局来看,国内外经济金融运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落实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要求,既做到风
学位
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发生巨大变化,国家间不再以“以布换葡萄酒”,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解释了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相对优势之后,现代世界在经济上已变得越来越一体化。国际贸易已经扩大,贸易协定的复杂性增加了。产品与服务可细化、分割和分阶段进行,以原材料、零部件、资本品和服务外包等中间品可以在各国生产和销售,产品和服务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多次跨境流动,这种复杂的分工模式带动了全
学位
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以下简称“FHC”)是金融领域创新的一种微观企业组织形式,相比于单独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态,更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更能节约成本和提升效率,对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巨大促进作用。随着金融全球化浪潮兴起,FHC发展迅速,并成为国际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FHC起步较晚,但通过FHC探索混业经营的路径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
学位
虽然在2020年我国农村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已经终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相对贫困成为我国贫困的主要形态,并且呈现出复杂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贫困治理也相应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农村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生存环境脆弱,致贫因素较为多元化,在绝对贫困解决之际依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相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的基础还
学位
个体主义是指一系列强调个人自主、独立、自我依靠、个体成就的文化、价值观、目标和行为,而集体主义是指一系列强调内群体合作、和谐、相互依赖、群体成就的文化、价值观、目标和行为。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是重要的经济学主题,个体主义文化通常被认为比集体主义文化更能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个人竞争偏好,而集体主义文化比个体主义文化更能促进社会危机情境中的社会遵从行为、鼓励私人提供公共品、促进民众的幸福感。鉴于个体主义和
学位
传统经济学分析范式中往往以金融中性论为假设前提,推论货币数量在长期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但随着各国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的迅速发展,金融部门发生扭曲或大幅波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增大,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出现了“断崖式”下降,其中我国经济增长率跌幅更是超过30%。现有方法对经济金融危机预测的失效,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忽视了金融部门规模的不断扩张及其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的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