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贫困效应研究——以毕节试验区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kw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漠化贫困效应是在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背景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基岩裸露或土层变薄,致使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或土地生产力下降,农民收入减少,而植被资源减少,生态环境的逆向演化,诱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并削弱其抵御水土流失和旱灾的能力,进而增加农村经济发展成本,造成农村贫困积重难返的现象或机理,简单的说,即石漠化引发或加剧农村贫困的现象或机理。本文以石漠化与农村贫困问题结合起来研究为基本出发点,以毕节试验区为研究对象,综合RS、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探讨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对农村贫困具体作用方式,诊断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贫困效应作用机制,并提出破除石漠化贫困的策略。所做工作及研究方法如下:  (1)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基于ArcGIS9.3、ENVI5.0等软件平台,运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2000、2005及2010年等3期Landsat TM影像进行解译和空间变换分析,分别从演变方式、演变方向和演变速率等方面演绎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并分析其演变特征。  (2)石漠化治理背景下的农村相对贫困演变过程及特征。简要回顾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治理背景,选择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指数、FGT贫困指数、基尼系数和农村家庭总资产等指标作为农村相对贫困的测度指标,分析2000-2010年毕节试验区农村相对贫困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并以石漠化演变过程为基础,探讨石漠化演变及石漠化防治工程对农村相对贫困演变过程的影响。  (3)石漠化贫困效应作用机制研究。以桶井示范点为研究样本,以微观的视角,溯本求源,从石漠化的土地退化属性和生态退化属性两方面出发,以石漠化的发生、发展会影响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致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减少了农村各产业的收入,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产生影响的思路,重点探讨石漠化导致农村贫困的具体作用方式,诠释石漠化贫困效应作用机制。  (4)石漠化防治分区及防治对策研究。以石漠化防治工程与农村扶贫攻坚工程有机结合为基本思路,构建“流域-石漠化-农村经济”划分模型,将毕节试验区划分为11个石漠化防治分区,并根据各分区的特点总结石漠化防治工程措施和可重点推广的石漠化治理模式。  研究结论如下:  (1)毕节试验区石漠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10年间,石漠化演变过程呈现先增加后趋稳的基本态势,石漠化面积由2000年的7437.19km2增加为2005年的7762.13km2,然后又减少为2010年的7692.41km2,石漠化扩张的趋势虽然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区还在恶化,防治形势仍很严峻;石漠化的演变方式以渐进式为主,为10003.84km2,其次是跳跃式,为763.39km2,最少的是返变式,为43.69km2;石漠化演变的方向既存在改善也存在恶化,且轻度改善和轻度恶化的面积均比较大,分别为4698.61 km2和3966.81 km2,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现象还没有根本的遏制;石漠化演变速率分为转入速率和转出速率,中度石漠化的转入速率大于转出速率,综合演变速率最高,为43.51 km2/a,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是中度石漠化增加的主要来源,10年间分别贡献771.06 km2和913.12 km2;潜在石漠化虽被定义为非石漠化,但并不稳定,容易转变为石漠化。  (2)石漠化演变及治理工程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时空演变。10年间,毕节试验区农村相对贫困状况呈现改善的趋势。其中,农村贫困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32.80%下降为2010年的19.40%,贫困人口减少明显,由2000年的205.58万人减少为93.81万人;农村贫困缺口指数呈现先升高、然后平缓、最后下降的演变特征,由2000年的25.46%增加为2003年的33.00%,然后又减少为2010年的22.07%;FGT2贫困指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演变趋势,由2000年的0.0335增加为2003年的0.0401,然后又减少为2010年的0.0132;基尼系数在0.3左右,农民收入分配相对较合理;农村家庭总资产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种植业收入比重在降低;石漠化演变及防治工程的实施对农村经济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的初期,农村相对贫困的强度及深度均出现了波动,随着工程的继续实施,培育的新的经济增加点逐渐发挥成效,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攻坚的成果还很脆弱,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3)石漠化剥夺了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改善生活条件的部分发展机会。石漠化主要是通过压缩可利用土地资源的面积、降低土地资源肥力、加剧生态环境脆弱性、削弱生态系统抵御水土流失能力、削弱生态系统抵御旱灾能力等方面减少了农民的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和畜牧业收入,造成农业边际收益更加低,农民自觉或不自觉的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选择非农或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并能提高经济收入的经果林业或畜牧业。然而,由于石漠化的发生,农民需要开荒或选用土层较厚、土壤肥力更高的耕地来种植经果林和人工草地,石漠化同样剥夺了农民利用原有林地和荒草地规模化发展经果林业和草食畜牧业的机会。当石漠化造成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发生变化后,准确、及时、有效地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会朝着更高效益的产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对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压力减小,加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生态环境改善,破除石漠化贫困;然而,当石漠化造成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发生变化后,依然保持原有的生产方式或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或不合理,生态环境将不断恶化,农民收入不断降低,陷入石漠化贫困。  (4)石漠化防治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消除石漠化贫困。消除石漠化贫困是石漠化贫困效应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石漠化贫困的具体实施策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而石漠化防治工程与农村扶贫攻坚工程的有机结合正是石漠化贫困问题最有力的解决途径。以石漠化防治工程与农村扶贫攻坚工程的有机结合为基本思路,构建了“流域-石漠化-农村经济”划分模型,并将毕节试验区划分为11个石漠化防治分区。然后,以石漠化贫困效应作用机制为基础,根据11个分区石漠化状况、农村经济水平和自然资源条件,总结了石漠化防治工程措施和可重点推广的石漠化治理模式。  本文以微观尺度,揭示了石漠化贫困效应的作用机制,指出石漠化是通过影响农村的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减少了农村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和畜牧业收入,进而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产生影响,即“石漠化→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农村经济”,并明确指出石漠化贫困是在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剥夺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改善生活条件的部分发展机会所造成的贫困;当石漠化造成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发生变化后,农村产业结构能否准确、及时、有效地调整是农村是否陷入石漠化贫困的关键。然后,以打断“石漠化→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农村经济”中间环节为突破口,以增强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重点,总结了各分区石漠化防治工程措施和可重点推广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为石漠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态重建和扶贫开发提供了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创新性。
其他文献
随着房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产测绘工作目益成为房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房产测绘工作涉及到大量的图形与空间信息,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空间数据。但是当前房产管理软件
使用HCM、1000型便携式野外光合作用仪,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测定了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4个优势树种(木荷、栲树、石栎、苦槠)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CO2补偿点等指标;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轨道之上,据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史可知,工业化将带来资源的大量无节制使用,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同时,由于城市化使大量农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现代地学的重要工具,其高效的数据、空间信息管理能力和丰富的空间分析方法,为综合多来源、多时相的地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社区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城市旧社区改造的同时,城市新社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城市社区与城市居民的关系日益紧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模拟精细的三维陆地环境,对主体结构复杂的动态水体进行三维环境虚拟仿真也日益深入。在模拟水体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由于其地表支离破碎,地形陡峭,岩石裸露率高、可利用的水资源少、植物生境恶劣,再加之严重的人口负担、不合理的开荒方式,导致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成为了我国公认的五大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文章通过对研究区内生态系统现状进行剖析,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得出综合性生态系统评价。对改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完善其生态环境结构,丰富其生态功能,从而促进该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降水量的逐渐减少,导致地下水的需求量和开采量逐年增大,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资源减少。笔者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北
该文共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内容与特色.第二部分,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理论基础.指出地租理论是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理论
本文首先从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对风景名胜区企业化经营的四个前提,即:1.风景名胜区的出让主体;2.风景名胜区的经营主体;3.风景名胜区的出让对象;4.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