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理念下小学科学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S小学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47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政策曾明确表明发展STEAM教育模式对于提升中小学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意义,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也彰显出社会对高科技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国内中小学普遍面临STEAM课程体系不完善的状况。另一方面,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尚且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知识之间的跨学科特征不强、对真实问题关注性不足、部分学校在课程实施上还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做法,难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科学课程不失为提升学生STEAM素养的有效途径。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将STEAM理念融入小学科学学科中,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小学科学课程开发框架,培养学生的STEAM素养,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在课程组织上,将真实问题分解为单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学校开展课程案例实践研究。首先,查阅与STEAM教育、小学科学教育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对研究的现状与不足进行总结;厘清STEAM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应用STS教育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支撑,挖掘STEAM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之间的契合点,从而构建STEAM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方式,为后续建设课程开发框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以STS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设计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课程开发框架,将问题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STEAM素养为重点,以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关键,将真实问题分解为单元问题,并采用生成学习问题-自主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评价反思问题-拓展延伸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对所开发的课程《动物是怎样繁殖的》进行学习效果的检视,分析实验结果。最后,对前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践结果进行反思,提出STEAM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程开发策略,为促进STEAM理念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提供参考。融入STEAM理念后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横向水平上整合科学、数学、技术、工程、艺术五部分学科要素,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遵循跨学科原则,将真实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在纵向水平上,立足于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将真实问题分解为单元问题。该模式打破教师主导课堂的传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活动基于学生熟悉的场景进行建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参与问题探究、实操、分享等环节,有效促进师生合作与学生发展,最终达成总目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STEAM素质,使之将来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其他文献
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在推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保障儿童权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我国在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方面同样重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但是却缺乏致力于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高效沟通的社会组织。了解并借鉴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组织经验,对于推动我国家长教师协会的组织设计和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而推动我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本研究通过描述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发展历史和组织构成要素,并探究其组织协同运行的机制,以
二战后,美国联邦资金全方位紧缩,给高校办学经费带来下行压力,高校面临发展困境。而后,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影响美国的各行各业,高校也不例外。在这双重影响下,为释放大学的经济活力,美国政府在1980年颁布《拜杜法案》(Bayh-Dole Act),允许大学以技术转移的方式获取商业利益,从而揭开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序幕。其后,美国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辅助性法案,如1986年的《联邦技术转让法案》和1
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也由传统的重视“教育投入”转向“教育产出”的增值性证据。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满足市场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随之,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纷纷转向教育质量的改革和创新中来。学习成果评价作为质量提升和课程优化的方式,一直是国际间高校关注的焦点。这一趋势要求高等教育机构确定质量
作为21世纪教师所必需的关键技能,社会情绪能力成为美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社会情绪学习运动的先导者,美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注社会情绪学习,近几年开始将关注焦点从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转向教师的社会情绪能力。为了提升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美国完善教师专业标准、增加有效干预计划、改革教师评价系统、营造学校SEL氛围和发展学区合作关系等,以弥合美国教师教育中的“社会情绪鸿沟”。本文大致从六个方面开展研究:第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受教育者审美素养,具有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作用,是传导和贯穿各教育的神经系。幼儿园美术教学是培养幼儿审美感受力、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进而提升幼儿审美素养,实施幼儿人文教育的重要路径。幼儿园美术教学设计是增强美术教学科学性、适宜性、有效性,提升幼儿园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因终身学习与教育革新的时代背景,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开端,势必要通过重新设计与改革其组织管理,建构学习型、合作型、持续变革的幼儿园。园本教研作为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重要手段,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学习型组织理念在园本教研中的的具体运用是幼儿园发展的未来趋势。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下的园本教研要求教研活动立足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在园长的领导下,创生教研的共同愿景,组织
过去几十年以来,视频游戏与幼儿攻击行为关系一直是幼儿发展心理学领域探讨的热点。然而,许多研究重点关注了暴力视频游戏与幼儿攻击性水平的影响,较少聚焦亲社会视频游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短期影响。随着以塞利格曼为首倡导的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许多研究者逐渐考察亲社会媒体对幼儿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积极影响,亲社会视频游戏便是其中之一。迄今,大多数亲社会视频游戏的实验研究主要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展开,国内关于亲社会视频
艺术活动帮助儿童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传达自身潜意识里内在的信息,是儿童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是儿童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对于改善留守儿童亲子依恋方面的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亲子依恋是儿童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持久又稳定的情感联结,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淡薄,情感需求和心理依恋长期的不到满足,容易造成儿童不安全的亲子依恋,在个性养成,心理健
安迪·哈格里夫斯(A.Hargreaves)是教师情感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人物。基于其扎实的社会学教育经历以及对教育改革中问题和困境的深入思考,他率先关注教育改革中各类主体的情感维度。哈格里夫斯借鉴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符号互动论等理论基础,从人际互动的角度探究发现,在教育改革的作用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与学生、同事及家长等产生情感互动,而且情感互动会反向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效,从而构建了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
重污染行业企业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经营特点使其成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无法逃避的责任。而在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新常态、工业体系发展迈向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重污染行业企业必须平衡好发展与环境两者的关系,在此权衡关系中政府和企业应当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一方面政府的支持因具有直接资源补助和间接名声效应,对企业向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