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语指代词[这][那]的句法语义特点--以七位聋人为例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7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示现象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手语语言学中有关指代词的研究还在初期探索阶段。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手语指代词的特点,本文从句法成分、语义功能,以及有定性三个方面,对中国手语指点手势用作指代词的情况进行了分类分析,研究发现了中国手语指代词的三个特点及与英汉指代词的一些异同。
  本文转写和翻译了收集的聋人日常会话及手语故事。聋人受到话题和故事诱导时,会适当配以无文字图片。作者筛选内容后使用ELAN软件对语料进行了标注、统计和N-gram分析。得出数据后,依据直接成分分析法、心理空间理论和可识别性理论对指代词[这]、[那]的句法成分和语义功能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1.中国手语指代词可以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其中最常见的句法成分为主语。当指代词有限定功能时,它所修饰的多数为具体名词,且可与数词和名词相搭配构成句法成分;当其单独在句中作成分时,可位于名词、动词的前后及形容词之前。2.[这]、[那]语义功能主要有近指与远指。有时,指代词的选择会反映聋人对所指的态度。空间距离因素与心理距离因素会影响聋人指代词的选择。3.在有定性方面,研究发现[这]、[那]除了定指的常规用法,还存在不定指的现象。不定指又可分为实指与虚指,当聋人自己能够识别所指但接收者无法识别时,该指代词为实指,而当聋人自己主观上都无法识别所指时,该指代词为虚指。4.英汉与中国手语指代词在句法语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当指代词后接名词时,只有中国手语中的[这]、[那]可以作独立的句法成分,且英语和汉语中的指代词与中国手语中的指代词语法化程度不同;在英语中,指代词“that”常用来指代对方刚说的话,而“this”用来指代自己刚说的话,在汉语和中国手语中并没有发现这种用法;汉语和英语中的指代词在表达限定时,一般是定指的;在手语中,聋人会使用指点手势指点他认为接收者无法识别的所指,有时聋人自己本身也无法识别,因此中国手语中的指代词除定指外还存在不定指的现象。
其他文献
博文馆发行的《太阳》杂志,是持续长达34年,横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的超大型综合杂志,对近代日本国民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太阳》杂志本身的价值为学界所认可,也相继有一些研究成果问世,但对《太阳》汉诗栏一直缺乏关注。  《太阳》汉诗栏中收录有数量庞大、主题丰富、诗风各异、体裁多样的汉诗文作品,而且有许多作品均出自诗坛重镇之手,综合性和精英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汉诗文不仅是抒情言志
学位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印象主义代表作家之一。他认为一切艺术都仰赖感觉,主张作家运用感官化的语言唤起读者的感觉,从而表现人在极端情形下所经受的严峻考验。他声称:“我所要竭力完成的任务是通过文字的力量,使你们听到,使你们感觉到,特别是使你们看见”。关于写作目的,他指出:“道德上的发现是每一个故事的目标”。  本文对康拉德三个主要航海故事——《台风》、《福克》、《阴影线》进行文本分析,探
学位
以中国元素为题材的文学创作较受日本文学家的青睐,从明治到昭和及其后,不乏以中国元素为题材的小说问世。《十二国记》便是一本较多地利用中国元素创作的现代小说,出版后在东亚地区风靡一时。嗣后,改编的动漫版《十二国记》也曾引发一阵“十二国记”热潮。  《十二国记》是一部日本作家小野不由美创作的充满浓郁中国风的奇幻小说。《十二国记》以我国传统的重要典籍《周礼》作为政治框架来布置空间,以《山海经》中的神魔鬼怪
学位
前指是篇章连贯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语篇中语言单位间同一关系的重要标志,历来是语法理论和语篇理论的中心议题。本文选取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蛙》以及英译本,针对两文本中的前指现象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讨论中国乡土文学中前指现象的特点、功能,特别是该现象在翻译中的体现,总结可及性理论下中国乡土文学中前指的使用及翻译的相关规则。掌握前指分析的相关理论及原则,不仅有助于语篇的理解和写作,同时对提升翻译
学位
《一九八四》通常被解读为一部政治寓言小说。因为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它仿佛一个永不退色的警世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但从人文角度来看,它也是一部人文主义作品。它关注人的存在价值,自我价值。通过对主人公温斯顿反抗极权统治追寻个体自由的过程的描写,奥威尔有意告诉人们,人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存在意义,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九八四》可以
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形象,尤其是国家对外形象,不仅关涉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国际交往和国际合作,甚至会影响整个民族尊严和国家安全。然而,由于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存有偏见,“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论”、“野蛮”和“专制”等观点日嚣尘上。如何消除西方舆论的偏见,塑造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已迫在眉睫。《政府工作报告》是国家每年的发展总结以及未来的发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与诗歌,其中以“四大悲剧”与“四大喜剧”最为突出,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几个世纪以来,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与敏锐的洞察力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并始终保持着它们的独特的魅力。  本论文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为研究对象,以约翰·约瑟夫的语言与政治理论为基础,对作品中的语言政治现象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对主人
学位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引进了大量外国影视作品,字幕翻译日益流行,而有关影视字幕翻译的许多探究在方法和理论方面仍有很多不足。基于这一点,论文把选题定位为生态理念下的字幕翻译研究,是为了从翻译过程的角度来系统提升影视字幕翻译的“文化性、科学性和观众的满意度”。  论文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归纳法来完成研究,遵循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最后得出论文的研究发现:第一,以往的翻译理论认为
学位
作为20世纪杰出的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既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倡导者,又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她借助现代主义小说创作,阐释艺术与女性自我之间的关系,她的小说《到灯塔去》就是该创作理念的代表。学界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多集中在小说的意识流叙事技巧、小说中的意象、女性独立主题等方面,而对伍尔夫的小说借助现代主义艺术意象定义女性自我这一话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伍尔夫借助现代艺术意象阐述了她对19世纪末2
学位
随着大众传媒和技术发展,信息传播途径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字已不再是信息传递和交换的唯一方式,图像作为一种生动的符号资源越来越受世人关注。Kress和van Leeuwen所提出的视觉语法(2006)为图像分析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框架,但该框架本身具有局限性,不能完全适用于各种图像,其后为了补充和完善,其他分析框架相继提出。本文将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从隐喻和转喻的视角研究视觉语法,回顾、梳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