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Shuihuz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q8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在西方,翻译研究者们在译者主体性这一研究方向己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在中国,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在逐步升温。《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己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自从赛珍珠的AllMenAreBrothers和沙博理的OutlawsoftheMarsh问世以来,对它们的评论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法和分类法,研究译者主体性在《水浒传》赛珍珠英译版及沙博理英译版中的体现。在目前对《水浒传》的翻译研究中,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是围绕异化、归化的孰是孰非对这两个译本作比较研究,且争论不休。本文将分析两个版本之间的异同,从三方面——翻译策略、语言风格和文化保真度着手,并进而对导致这些异同的译者主体性因素进行剖析。由于语言、文化以及翻译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天然的联系,因而在译者主体性和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鉴于此,本文还将从文化定位、文化能力以及文化态度这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阐述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两译本中体现的。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概述目前对《水浒传》赛译本及沙译本的研究现状,纵观国内外翻译研究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译者主体性的观点和看法,从历史的角度看译者的地位是如何得到提升的;第二章主要阐述文化因素对翻译造成的影响,并对译者主体性所涵盖的内容进行分析说明;第三章主要对赛珍珠和沙博理这两位译者以及他们的《水浒传》英译本进行介绍;第四章、第五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从两个英译版本在翻译策略、语言风格和文化保真度这三个主要方面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异同着手,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体现在译文中的,并通过举例分析造成这些异同的译者主体性因素。   在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决定译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跨文化性根植于翻译行为中,因而译者的文化定位、文化能力和文化态度必然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本文同时还指出,译者主体性并非一成不变,它随时代、环境及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它还与译者的努力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人类的交际行为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非语言交际才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逐渐被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及语言学家所关注。非语言交际是指一个人所接收
弗朗西斯·司各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ScottKeyFitzgerald)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坛上最著名的编年史家和小说家,那个时代由他命名为“爵士乐时代”。他被冠以桂冠诗人、
本文探讨了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长距离特殊疑问句习得中是否与一语一样有主宾不对称现象。以往的相关研究由于实验方法上的分歧和题型设计上的局限,实验结果出现了两种截
汉语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是个历久弥新的语言学难题,尤其是以“王冕死了父亲”为代表的一类句子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引起了各派语言学家的注意。近年来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认知
本文研究了情态词“会”与体相结合相关的三个问题:(1)在现代汉语中情态词“会”与体相结合时,其句法位置是如何定义的?(2)基于可能世界与模态逻辑,现代汉语中情态词“会”与体相
原型批评理论是由20世纪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诺斯洛普·弗莱建立的、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一种重要文学批评形式,旨在探寻文学文本内在的相似性和象征性。原型是人类经验和命运在
本文运用尼采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理论对索尔·贝娄的《只争朝夕》进行研究。日神的爱和善及酒神的打破束缚,释放欲望可以深入解读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特质。小说对资本社会表面
隐喻作为一种日常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并被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做过多次研究。在近几十年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相关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传统观点认为隐
本文以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提出的经典话轮转换模型为理论基础,选取美国电视新闻访谈节目《与媒体见面》从2011年8月7号到9月25号的节目进行录写,并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