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儿童——以1971—1976年间儿童小说为中心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8308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对象“1971-1976年间儿童小说”特指这一时期公开发表的作品,包括地方文艺上的儿童小说,以及全国各地陆续出版的一些儿童小说集,众所周知,这是一段特殊的时期,之所以限定在这一时期的儿童小说,是因为在1966-1970年间几乎没有作品发表,儿童小说的百花园一片荒芜。这一时期儿童小说有两大类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由于现实题材离实际生活比较近,而且这类作品数量较多,所以本文主要关注现实题材的儿童小说。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以便对其中的儿童形象做一个分析梳理,看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语境中儿童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   引论部分,简略描述了从五四时期一直到70年代前期这一时间段儿童是如何被想象的,对儿童的想象包含了哪些社会政治内涵,儿童的想象与国家的关系。现代中国儿童文学是作为“儿童问题”提出来的,进而作为民族问题的一个要素来进行建设,儿童是民族、国家最为基础的构成,也是最具有可塑性、最充满可能性的构成,任何一个民族在建构民族国家想象中,都会向下一代传递它的民族精神,让孩子从小获得民族认同。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儿童如何在主流话语的规训下发挥自身的模范教育功能,对伙伴及落后的大人进行引领与救赎的;第二章阐述了儿童的成长模式,他们被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挟持和控制,并被放置于大风大浪中历炼,成为向施教者所期望的方向成长的接班人;第三章从斗争视角分析儿童的性格特点,在阶级斗争话语笼罩下,儿童机警,早熟,好斗,斗争本应远离儿童,这时却成了生活的常态,这是那个时代扭曲人性的见证;第四章从审美的角度阐述儿童形象如何以意象的形式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内涵;结语通过前面的分析和梳理,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以期对研究者有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意味着文化艺术的复兴,这可以在当代一些典范性的文艺作品里获得印证。新近在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大厅落壁的由万鼎绘制的中国画《看山还看祖国山》,既是
期刊
期刊
每逢年末,一些具备高送转题材概念的个股开始风起云涌。年报炒作最重要的题材是高送转,其炒作逻辑一是企业通过股本扩张为未来的再融资做准备,二是迎合投资偏好赚取更多的差价。无论市场是熊是牛,高送转题材每年总能火上一把,而随着证监会表态要提高分红水平,市场对于高送转概念重燃热情。  该类个股由于资金介入程度较深,其股价上涨走势明显强势,甚至独立于大盘走势,投资者对此也是趋之若鹜。虽然熟知高送转只是数字游戏
在书画篆刻家韩天衡身上,有着许多令人敬佩的特点:他的勤奋努力,他的聪慧天资,他的博学多才,他的清醒理智,他的乐善好施……然而,在他的从艺生涯中,还有一个值得骄傲的特点,
鲍德里亚的理论中有一条从象征到他者的文化革命策略的转换轨迹。身处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的鲍德里亚,汲取了乔治·巴塔耶和马寒尔·莫斯的理论精华,建构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象征理论
学位
科举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步入仕途所必经的选拔考试,起于隋炀,迄乎清末。科举文体是科举文章的体裁、体式,文章则是科考的核心,科考的载体。它是时代、社会和政治的产物,会随着每一历
期刊
《老子》第二十八章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其本意是对是非黑白态度的论述,即: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知白守黑并非教人消极处世,而是虽然守在黑暗中,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