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影像组学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基于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影像组学鉴别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初探目的初步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图像上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9例接受CCTA检查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将其分为三组:正常组(CCTA评估为正常):101例202支;轻中度组(经DSA评估):74例74支;重度组(经DSA评估):144例144支。于左前降支(LAD)及右冠状动脉(RCA)最狭窄处的斑块周围勾画、分割PCAT的感兴趣区(ROI),提取ROI内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逻辑回归以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进行特征筛选并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正常-病变组及轻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之间的诊断效能。结果构建的两个影像组学模型(正常-病变模型、轻中度-重度模型)分别得出16个和9个最优特征参数,其中LogarithmGLCMlogarithmClusterShade为两者共有的特征参数。正常与病变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测试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4和0.935,轻中度与重度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测试组的AUC分别为0.69,0.644。结论基于CCTA图像上PCAT的影像组学模型在正常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但区分冠脉狭窄程度的效能较低。第二部分基于CCTA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心肌缺血的研究目的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影像组学特征的列线图模型,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区分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方法本文采用以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为参照,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359例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扫描的CAD患者,从中筛选出168例168支CT-FFR小于等于0.8且狭窄率大于等于30%的冠脉作为冠脉缺血特异性病变组,筛选出191例191支CT-FFR大于0.8且狭窄率大于等于30%的冠脉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影像组学特征提取使用数坤公司的Perivascular Fat Analysis Tool软件勾画病变处周围PCAT。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度(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的筛选。我们将独立的有关临床特征纳入影像组学特征模型,形成一个联合模型(即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并与其它两种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了比较。结果一共提取了 1692个影像组学特征。建立了一个包含7个被筛选出来的影像组学特征模型,用于预测冠状动脉血流缺血特异性病变的患者。两组冠状动脉缺血特异性病变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影像组学得分(Radscor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训练队列:p<0.01;验证队列:p<0.01)。四个临床特征被保留下来,并将四个临床特征建立临床特征模型。结合临床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的列线图与单独的影像组学模型相比,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缺血特异性病变的敏感性和区分度有所提高(敏感性:训练队列:0.88,测试队列:0.68,准确性:训练队列:0.83,测试队列:0.73,曲线下面积(AUC):训练队列:0.90,测试队列:0.86)。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列线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超越了传统的临床特征模型和影像组学特征模型。结论联合了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的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个体化、无创性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预测患者心肌缺血具有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自然教育蓬勃发展,自然保护地属性的植物园作为非正式学习场域,逐渐受到国内学者关注。相比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我国植物园开展自然教育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处于探索阶段。文章依托植物园内的专类植物与教育设施,设计制作植物主题自然教育学习单,探究其应用效果,结果发现,公众使用学习单后可增长植物知识、加强自然联结、引发学习兴趣、促进人际交往、提高重游与推荐专类园的意愿,达成多种教育成
期刊
兴趣点(Points of Interest,POI)推荐从用户的历史足迹中挖掘个人的潜在偏好,帮助人们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快速筛选符合自身兴趣的POI。然而,随着人们所处场景的变化,他们的需求也在动态变化着。这就需要一个能够满足用户在不同时空下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模型。但是用户在访问自己活跃区域以外的地方时,可能会因为想体验当地风情而去访问与其本地偏好不一致的POI,这被称为异地用户的兴趣漂移现象。同时
学位
研究背景: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睡眠障碍与脑卒中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睡眠障碍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同时卒中后睡眠障碍不利于患者康复。目前,睡眠呼吸暂停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已被多项队列研究所证实,而内源性昼夜节律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特点,评估昼夜节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认知、情绪、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10
学位
胰腺癌(P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死亡率越来越高的肿瘤,其五年生存率仅为4%。绝大部分患者确诊后已经处于肿瘤晚期阶段,且转移明显,不适合手术治疗。N6-甲基腺苷(m6A)RNA甲基化修饰是最常见的转录后表观遗传化学修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m6ARNA甲基化调节因子在许多癌症中过度表达,并通过对m6A的动态调节参与癌症的发展。然而m6ARNA甲基化作为治疗靶点仍不甚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验证吉西他滨与m
学位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和对照时空变量和动力学等步态参数,为PD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探究PD患者运动症状及步态参数和黑质强回声的相关性,探索经颅超声检查能否反映PD运动症状进展情况。研究方法:纳入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原发性PD患者50例,按照Hoehn&Yahr分期分为早期组和中晚期组,同时选取与PD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
学位
目的1.分析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异常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 prothrombin,DCP)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不同表达类型基线特征的差异;2.分析HCC患者首次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AFP及
学位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调控炎症和凋亡在延缓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由体内体外实验两部分组成。体内实验以SD大鼠为对象,采用针刺法建立退变模型,分为对照组、退变组、ISO-1(MIF抑制剂)组。造模后一周进行X
学位
目的砷是确认的人类致癌物,但具体的致癌分子机制尚不明确。迄今为止,无机砷致癌机制研究常将恶性转化细胞作为实验模型。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细胞内主要氧化还原敏感的核转录因子红细胞系2p45相关因子-2(nuclea factor erythroid-2p45-repated factor2,NRF2),在永生化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Immoral human keratinocytes,HaCaT)恶性
学位
目的:研究大鼠手术脑损伤(Surgical Brain Injury,SBI)模型脑组织中HDAC3表达水平的变化、细胞定位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探讨其在手术脑损伤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手术脑损伤模型构建,SD大鼠(Sprague-Dawley rats)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在颅骨顶部正中矢状线处切开分离头皮、筋膜、骨膜,在右侧前囟前方2mm、中线旁2mm处制作5mm×5mm的骨
学位
研究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由于外部机械力直接冲击颅骨或颅骨内大脑而导致大脑功能改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与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 B(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B,TrkB)结合激活下游信号,可减轻TBI后神经损伤。突触后致密蛋白95(Po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