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母语者与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代词回指消解的眼动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sl5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代词所包含信息十分有限,如性、数、格等语法特征,但由于缺乏具体所指,在确定所指的过程中常有歧义现象的出现。代词的歧义消解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有研究运用不同方法对英语中的代词回指加工进行探讨,其中包括命名实验、探测词确认实验、自定步速阅读实验、眼动追踪实验、事件相关电位实验等。性别歧义对代词回指消解的影响在过往研究中讨论较多(如,Caramazzaetal.,1977;Stevenson&Vitkovitch,1986;MacDonald&MacWhinney,1990;Rigalleau&Caplan,2000)但观点并不统一,加工深度对代词回指消解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如,Rigalleauetal.,2004;Stewartetal.,2007;Wuetal.,2018)且其实验设计仍存在不完善之处。眼动追踪实验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时间及空间眼动数据,有助于更好地探究代词回指加工的时间进程。现有研究很少运用眼动实验探讨性别歧义和加工深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代词歧义消解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四个眼动追踪实验,探讨性别歧义和加工深度两个因素对英语母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代词回指消解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研究问题:
  (1)性别歧义和加工深度如何影响英语母语者的英语代词回指加工?
  (2)性别歧义和加工深度如何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代词回指加工?
  (3)深层加工中英语母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代词回指加工有何区别?
  (4)浅层加工中英语母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代词回指加工有何区别?
  在眼动实验中,被试需要阅读包含有性别歧义或无性别歧义代词的句子并通过按键选择回答提问。实验句有三种条件(歧义vs.主语回指vs.宾语回指),句后提问有理解性问题和是否类问题两种。实验一和实验二探讨英语母语者在深层和浅层加工中的代词回指消解,实验三和实验四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深层和浅层加工中的代词回指消解。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第一,代词歧义对英语母语者在深层加工和浅层加工条件下的代词回指加工的影响不同。深层加工下,有性别歧义的代词在早期加工中比回指宾语的无歧义代词更加容易,而在晚期加工中比无歧义代词的加工更加困难。这表明,在阅读加工早期,相较歧义代词而言,无歧义代词与高凸显性先行词的共指解除(disengagement)耗费更多认知成本;而在阅读加工晚期,歧义代词的两个潜在释义相互竞争,从而加工难度增加。在浅层加工下,性别歧义对回指加工的影响并没有呈现如同深层加工条件下的早晚期差异,而是在整个阅读任务的全程对句子加工产生了促进作用。这说明在不需要给代词指派先行语的浅层加工条件下,被试为代词建构了一个模糊的未赋值表征(underspecified representation),可以“足够好”地完成当下的加工任务。不同于以往研究,本研究首次发现了浅层加工下的共指解除效应,表明无歧义代词的共指解除并非是策略性的,而是可存在于不同深度加工中的非策略性机制。
  第二,代词歧义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深层加工和浅层加工条件下的代词回指加工的影响不同。深层加工下,歧义代词句的早期注视率低于无歧义条件句,而在晚期阅读时间长于无歧义条件句。这表明,代词歧义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深层加工中的代词回指消解存在早期的加速和晚期的抑制,与母语者的回指消解模式类似。浅层加工下,歧义条件的阅读时间与无歧义条件无差异,但宾语先行词条件的阅读时间比主语先行词条件更长,表明被试对有性别歧义代词不进行精准解读,而只是构建一个“足够好”的未赋值表征,而无歧义代词的共指解除仍然存在。本研究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代词回指加工的实验结果揭示了深层加工中歧义效应的早晚期差异,并在浅层加工中发现了无歧义代词共指消解的证据。这两点发现在现有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代词回指加工的研究中均属首次。
  第三,英语母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深层加工中的代词回指消解模式类似,都存在代词歧义对早期加工的加速和读晚期加工的抑制,但具体效应产生的信息区域和时间都有差异。加工早期,代词歧义的促进效应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中出现得更早,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代词性别信息的高敏感度在代词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而英语母语者的这一敏感性则出现在代词区域。加工晚期,英语母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结果都体现出代词歧义对信息加工的抑制,表明在加工晚期,歧义代词的两个释义间存在相互竞争,从而比无歧义代词的加工更加困难。
  第四,在浅层加工中,英语母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都对歧义代词构建出足以满足当下加工任务的“足够好”的未赋值表征,而无歧义代词的共指消解仍然存在。虽然基本模式相似,但英语母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所构建的“足够好”表征的程度和两种无歧义代词共指消解的难度都有所不同。英语母语者所建构的歧义代词的未赋值表征模糊程度高、加工难度低;无歧义代词的共指消解相对更加耗费加工成本但代词与主语和宾语的共指消解难度无差异。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歧义代词被构建的未赋值表征使得代词歧义不会对加工产生抑制,但也并未将其加工难度下降到低于无歧义代词的程度,这与英语母语者所构建的歧义代词的未赋值表征存在差异。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宾语先行词条件的阅读时间长于主语先行词条件,而母语者的歧义条件阅读时间低于两种无歧义条件。这些差异的存在可以解读为英语母语者在浅层加工条件下的代词回指加工不受代词歧义、先行词凸显性等因素的影响,只构建刚好能够满足当下任务需要的模糊表征。然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浅层加工仍然十分谨慎,其代词回指加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更大,所构建的未赋值表征的模糊程度更低。
  本研究通过四个眼动追踪实验,探讨了英语母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深层加工和浅层加工条件下的英语代词回指消解,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一,对英语母语者的代词回指在线加工提供了有效补充,对原有存在争议和尚未明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二,弥补了现有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代词回指在线加工研究的不足,并就加工深度这一鲜有研究的因素进行探讨,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代词回指加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第三,在对现有理论模型提供新的实证研究证据的同时,发现了共指解除的新特性,对原有理论进行了修正。第四,英语母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对比对国内英语阅读教学、阅读技巧的练习以及英汉口笔译实践都有一定的启示。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戏曲中普遍存在诗歌羼入的现象,这些诗歌参与了戏曲呈现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戏曲文体的建构。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  绪论首先介绍研究意义和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本文以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为主要研究文本,在系统论述古典戏曲中诗歌的存在风貌时兼及《元刊杂剧三十种》和毛晋《六十种曲》中的相关作品,放弃《全元戏曲》等体量较大的作品集,研究对象为其中的诗体,不包含词、曲。  第一章主要整理归
学位
元话语标记不涉及命题信息,但是缺少元话语标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受话人对语篇的理解。本文以西方修辞学为研究视角,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金融类企业年报中的董事长致辞和董事会报告为语料,将元话语标记看作商务交际中重要的修辞工具,无论是研究视角还是语料选取都具有新颖性。本文旨在揭示元话语标记在商务汉语语篇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中国金融类企业年报的发话人如何根据不同修辞动因选择不同类别的元话语标记。本
学位
彩调作为广西影响力最大的地方剧种,其过往研究和剧目整理都有了一定规模和深度,但多集中于单个区域的资料收集和个体艺术家的经历,对彩调剧目的系统研究尤其是针对现代新创小戏剧目的收集研究有所不足。这给本文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的论旨由此生发。彩调传统剧目的产生大多年代久远,它作为民间戏曲,历经多番波折与盛衰,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何做好传承保护工作,一直是业界和政府努力在做的事情。本
学位
李洱作为中国当代文坛里最引人瞩目的新生代作家之一,以其独立自主的创作精神、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和渊博深厚的理论积淀积极进行着小说叙事实验的各种探索和研究。李洱不仅接续了先锋小说的创作内核,而且承纳了新历史主义小说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李洱既有对小说文体形式、审美风格的智性探索,又有对各种现代叙事技巧的自由运用;同时,李洱小说聚焦时代历史洪流之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类的生存境遇和精
学位
现代壮剧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广西壮剧团成立以来出现的一种脱胎于传统壮剧的新兴壮剧表现形态,它积极地吸纳了壮剧三大分支——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的艺术表演特点,并融合了现代化的表现方法,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让壮剧焕发出新生面貌。有关现代壮剧的研究成果不少,大多集中在剧目以及剧作家具体的创作成果研究上,立足于民族学视野对其审美文化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这给本论文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现代壮剧所体现的民
学位
东汉顺桓灵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影响了诗歌演进。这段时期,诗歌本身内在的发展规律也对诗歌演进产生影响。本文拟以东汉顺桓灵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为大背景,细读诗歌文本,分析重点作家作品,剖析诗歌创作的内容,探寻诗歌的艺术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全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范围、交代了选题的缘由,通过对研究史进行梳理,提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分三章展开。第一
学位
六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时局的动荡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异动与断裂,志怪小说萌生于这样的背景下,经历了集中的繁荣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独特样式。六朝志怪小说具有文学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六朝志怪小说在搜奇列异的表征下蕴含着浓厚的伦理意味,拥有隐秘的伦理秩序肌理。本文从志怪小说的文本入手,结合历史文化背景,结合伦理学、叙事学等视域考察其中的伦理关系及伦理思想。第一章分析其中不同伦理主体的互动
学位
明清两朝是中国古典诗学的总结和反思的时期,注本是中国古代诗歌传播和研究的重要形式。本论文选取了产生于明末清初的顾宸《辟疆园杜诗注解》为研究对象,将其放置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的视角下进行考察,分析该注本的注释过程、注释系统、艺术批评、思想阐发和注释理念,由此探究杜甫诗歌在当时的接受情况,管窥明末清初杜诗学的发展。第一章《辟疆园杜诗注解》的注释过程。结合文献记载,研究注释者顾宸的生平情况,总结了《辟疆
学位
魏晋南北朝节日诗歌的书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文化,还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的政治观念、文学观念、美学观念等。不同节日诗歌的书写蕴含了不同的要素,因此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考察这些节日诗的书写。魏晋南北朝节日诗歌中占据数量优势地位的有上巳诗、七夕诗和重阳诗,因此对于这三类节日诗歌的研究成为重点。这些节日诗各自书写的内容和题材都不一样,写作这些节日诗歌的环境和背景也不一样,对于这些节日诗歌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本文以明诗选本《皇明诗选》为研究中心,从文献学角度论述《皇明诗选》的成书、著录和版本等情况,并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结合时代背景,对编者云间三子(陈子龙、李雯、宋徵舆)的交游及生平经历进行梳理。针对诗歌理论的研究上,通过归纳散见于诗选中的诸多评语,结合三子的其他诗文著作,采用文本分析法解读其内涵,进一步完善云间三子现有的诗论思想研究。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评述《皇明诗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