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洪涝灾害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是长江干流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受洪涝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洞庭湖区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复杂的江湖关系使得湖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迅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水文过程以及洪涝灾害均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本文以GIS、RS和数字水文模型的集成应用为主要技术手段,综合应用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水文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多源信息,对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对洪涝灾害的影响进行研究。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如下: (1)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10年间,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趋势是耕地面积减少和建设用地、水域面积的增加。其中耕地减少了8993公顷,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7482公顷,水域增加了1586公顷。 (2)以1996年7月逐日降雨资料,采用基于地块的流域离散方法,应用SCS模型分别计算了1990、2000年下垫面状况下的产水量,结果表明,2000年的下垫面状况比1990年多产水206×105m3,产流量的增加主要是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引起的。 (3)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增加了湖区调蓄洪水的能力,其值估计为95.62×106m3。其中,耕地转为各类水域使洪水调蓄能力增加了107.115×105m3,因沼泽地垦殖损失的调蓄能力为2.065×105m3,各类水域被建设用地占用导致的调蓄能力减少了9.43×105m3,退田还湖是湖区调蓄能力增加的主要原因。 (4)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不仅使区间产水量发生变化,而且还会影响洪水汇流路径和洪峰出现的时间,同时还改变了湖区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因此,加强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合理控制调整土地利用状况是减轻洪涝灾害威胁的重要手段。湖区的洪灾减灾措施主要有搞好长江上游地区及四水流域的水土保持,大力植树造林;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避洪农业;合理适度的退田还湖。
其他文献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结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重读这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伟大文献,深感正确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与乡村各种要素及功能相互作用、渗透与融合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实体,是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问题最多、矛盾最尖锐、管理最困
城市化研究是当今城市发展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时快速地获取城市化相关信息,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基础信息,无论对于城市的发展、城市化问题的
随着遥感技术在国家宏观决策、资源调查、环境及灾害监测等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因其全天时、全天候
土地利用/覆盖监测是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对遥感影像解译精度的验证一直是土地利用/覆盖遥感监测的热点,但遥感影像解译限度有多高,尤其是地形复杂的山区遥感影像解译限
稀疏灌乔木林一般位于自然环境恶劣的干旱与半干旱区域,该类地区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且稀疏灌乔木生物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碳汇。利用遥感数
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重庆市各级党组织在1998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教育中,认真开展“掌权为什么,用权干什么,当官图什么”党性分析活动,帮助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文章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外部性及生态环境成本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经济外部性是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成本产生的重要原因,土地利用者在进行土地利用决策时,往往只对土地利用
随着IT业和GIS业的迅猛发展,作为信息重要组成部分的空间信息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各种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种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在地理信息快速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