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脓散联合负压闭式引流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实验研究

来源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123qwe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透脓散联合负压闭式引流对肛周脓肿术后大鼠模型创面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方法:利用健康SD大鼠制作肛周脓肿术后模型,造模成功后取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A组(透脓散灌胃组)、B组(负压吸引治疗组)、C组(透脓散灌胃联合负压吸引治疗组),每组16只。A组每日上午9点给予透脓散灌胃后创面消毒一次;B组创面消毒后采用负压吸引治疗8h(9点至17点),负压值设定为-125mmHg,每日治疗结束后解除负压装置;C组按照A组方式灌胃后,再采用B组方式负压吸引治疗8h。所有大鼠在每日治疗结束后均让其自由活动,自由饮食。在治疗第1、3、5、7天各组随机抽取4只大鼠,经2%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后处死进行创面组织取材。取得的创面组织分为两份,一份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检测组织匀浆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浓度水平;另一份用福尔马林固定后,经常规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等处理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肉芽组织中血管增生、纤维增生、水肿情况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每组大鼠的生命体征、体重变化等一般情况,并对创面进行肉眼形态学观察,同时测量并记录大鼠每日的创面面积,最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大鼠创面组织中IL-6、IL-10、VEGF的浓度:随治疗天数的增加,三组大鼠IL-6浓度逐渐降低,IL-10浓度逐渐升高,VEGF的浓度逐渐升高。在治疗的第1、3天,三组大鼠的IL-6、IL-10、VEGF的浓度组间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结果:(1)IL-6浓度:第5天,C组浓度持续降低,浓度水平明显低于A、B组(P<0.01);第7天:三组组织浓度水平明显降低,C组<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IL-10浓度:第5天,组织浓度C组>A组,C组>B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7天,组织浓度水平升高明显,C组>A组>B组,各组间两两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VEGF浓度:第5天,组织VEGF浓度呈上升趋势,C组>A组,C组>B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7天,浓度显著上升,C组>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对比结果:(1)IL-6浓度:治疗第3天,三组浓度与第1天相比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C组组织浓度与第1天相比明显下降(P<0.01),A、B组浓度水平虽较第1天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各组均低于第1天的浓度(P<0.05)。(2)IL-10浓度:治疗第3天,三组浓度与第1天相比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5天时,与治疗第1天相比,C组组织浓度升高明显(P<0.01),其余两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三组浓度水平较第1天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VEGF浓度:治疗第3天,三组浓度呈上升趋势,但与第1天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第5天,A、C两组浓度持续上升(P<0.01),B组浓度虽较前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与第1天相比,三组浓度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创面愈合率:各组愈合率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在3至5天时间段的愈合率增势最大,各时间段C组愈合率最高,B组愈合率最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天后,C组愈合率大于A、B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B组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第3、5、7天观察,各组愈合率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且C组>A组>B组(P<0.01)。3、大鼠一般情况:A组:治疗前2天精神状态欠佳,治疗第3-7天,大鼠精神状态良好,反应灵活,饮食饮水量恢复正常,体重增长。B组:治疗前3天,大鼠精神状态萎靡,蜷卧懒动,治疗后第4-7天活跃度及饮食较前提高,但较同时期A、C组少,体重与A、C组相比稍低。C组:饮食饮水量及体重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精神状态及活跃度较A组稍差。4、大鼠创面肉眼观察结果:在治疗后第1天,三组创缘均有红肿,创面痂壳全层覆盖,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第3、5、7天,对比三组创面差异,C组愈合最快、愈合度最高,与A、B组相比,水肿程度更轻,创面肉芽组织更新鲜红润,感染坏死物更少;B组与A组相比,肉芽水肿消散速度更快,创面基底更湿润,但肉芽的生长速度较A组缓慢。5、大鼠创面病理学分析:治疗第1天,各组差异不大,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发现各组炎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及间质水肿逐渐减轻,纤维母细胞逐渐增多,新生毛细血管的增生在第5天后逐渐减少。C组炎性坏死及间质水肿消散更快,新生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增生更快更多,各方面均明显优于A、B两组,B组炎症反应比A、C组重,但间质水肿较A组轻,A、C组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的增生优于B组。
  结论:1、透脓散联合负压闭式引流治疗大鼠肛周脓肿术后创面,能降低促炎因子、升高抗炎因子,提高VEGF浓度,促进创面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增生,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2、透脓散联合负压闭式引流对大鼠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愈合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较单一使用透脓散或负压闭式引流治疗效果更优。
  3、在单一使用时,透脓散促进创面愈合作用优于负压闭式引流,且在价格上更为经济,使用时更为方便,因此在单一使用时,推荐使用透脓散。
  4、透脓散联合负压闭式引流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愈合具有积极作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目的:慢性肾脏病(CKD)及其引起的终末期肾病(ESR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已经成为引起全球性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根据美国肾脏数据系统(USRDS)2019年的年报,目前CKD在全球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14.5%,其中每100名患者中就有三分之二的病人会发展为不可逆的肾功能衰竭,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然而目前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手段较为局
目的:上关节囊重建技术(Superior capsular reconstruction, SCR)在不可修复性肩袖损伤(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 IRCT)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早期临床疗效满意。然而,SCR术中肱二头肌长头腱(Long head of biceps tendon, LHBT)的作用尚未得到明确阐述,LHBT的生物学及生物力学优势并未得以充分利
目的:通过采集正常人群、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Knee osteoarthritis,KOA)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患者术前及术后6月足底压力和平衡特征的数据,客观描述正常人群和单侧KOA患者的足底压力和平衡特征,明确单侧KOA患者足底压力和平衡特征的差异并分析TKA对KOA患者步态的改善情况。  方法:将2018年9月-2020年6月于
目的:  观察《皮肤瘙痒症中医治疗专家共识方案》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Uremic Pruritus,U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UP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以常规治疗、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治疗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抗组胺药物口服与10%炉甘石洗剂外涂;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皮肤瘙痒症中医治疗专
学位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芪柴煎剂治疗鼻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提供充分的依据。  方法:选取153例我院门诊就诊的鼻鼽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1例(排除脱落、中止者,最终纳入144例,48例/组)。治疗组予以针刺(鼻三针+肺俞、脾俞、气海、足三里、肝俞、太冲)联合口服芪柴煎剂治疗,中药组及针刺组分别采用口服芪柴煎剂及针刺治疗,1周/疗程,共治疗4周。运用SPSS20.0,通过组内与组间对照,对三组鼻
学位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模型大鼠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 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子宫内膜组织中酪氨酸激酶受体2(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2, Tie-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目的:本研究基于益气养血、健脾补肾的理论基础,运用益血生髓方治疗轻中度肿瘤相关性贫血。探索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改善患者贫血、生存质量、中医证候等方面的优势。评价益血生髓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寻求新的中医药方法及依据。  方法:收集2019年06月至2020年07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肿瘤科就诊,符合条件的患者共计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及信封法按1:1比例将患者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MMP-9的表达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以及传统中医药疗法“祛风活血通络法”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患者血清MMP-9含量的影响,评价传统中医药疗法“祛风活血通络法”参与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48例Hunt-Hess分级为Ⅰ-Ⅳ级的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4)”相关数据挖掘技术对其涉及的中药组方进行用药规律研究,为临床应用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按制定的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Co
目的:在膝骨关节炎(KOA)的发生发展进程中,促炎因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尚不清楚其发病机理中涉及的特定靶标因子。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病变程度的KOA关节软骨中白细胞介素-15(IL-15)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关节软骨退变程度及X线分级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或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KOA患者的膝关节软骨标本,共30例患者满足我们的纳入要求,根据患者手术之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