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u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数量的不断攀升,交通肇事逃逸行为逐渐成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及刑法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保护被害人,遏制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发生,我国刑法对“逃逸”及“因逃逸致人死亡”加大了处罚的力度,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也进一步明确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相关问题。但是,理论上关于交通肇事罪的适用,尤其是肇事逃逸行为及致人死亡的认定仍存在激烈的争议,司法实践中亦是认定不一。基于上述问题意识,本文以“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为课题,主要就交通肇事逃逸及因逃逸致人死亡进行阐释和研究,以期能有益于我国刑法理论研究的深入,并能为司法实务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就交通肇事逃逸的基本要素即逃逸行为的含义及性质作出简要的分析。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含义,赞同逃避法律追究或救助被害人说;其次分析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认为其本质上是一种逃避应尽义务的不作为行为。第二部分主要就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作出分析。分析了作为量刑情节的逃逸行为及作为定罪情节的逃逸行为,然后结合具体实例,着重对不知肇事而离开现场的行为、无逃逸故意的交通肇事行为、肇事后找他人冒名顶替行为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仅指在第一次交通肇事中行为人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人主观方面多为过失,但也存在间接故意甚至直接故意的情形;采用“实行行为的危险的现实化”理论,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逃逸”与“死亡”的因果关系。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界限。认为并非只要有交通肇事先行行为存在就导致作为义务的产生从而成立不真正不作为犯罪;交通肇事后逃逸要成立不作为故意杀人罪,需要求不作为行为与作为行为具有等价性。第五部分侧重就指使肇事者逃逸致被害人死亡的共同犯罪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主张肇事者构成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处罚情节,指使者构成遗弃罪的教唆犯。
其他文献
依据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分析几套具有典型意义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编排方式,构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相应的"三层六阶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普遍令人关注的是语文教学的"减负"问题。但仅仅"减负"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减负"的基础上"增效",因
中国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属于发展中的学科,从分析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食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入手,指出了高职院校基于食品专业的创新能力及与企业合作方面存在的
目的探讨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调整、优化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07年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305例,计算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小学阶段也是孩子们接触、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
本文着重介绍了自行研制的新型数字化长基线应答器的系统组成,性能参数及其关键技术。解决了长基线应答器中要求的低噪声、低功耗的问题。
在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范畴和网络化影响因子进行研究评估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集体建设的应对之策必然是体系性的,主要包括:完善组织保障和
教师培训是高中新课改得以顺利实施的支持和保证。目前各地正在开展的教师培训难以满足教师的需要。调查表明,我国教师培训观念落后是一大制约因素,应借鉴国内外工商管理、企
采用共混纺丝的方法将碳纳米管加入到丙纶中,并且通过测量其摩擦静电荷量来研究其抗静电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单独添加少量碳纳米管难以提高PP纤维的抗静电性能;而添加含有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方法指导上将"略读"与"精读""浏览"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各出版社出版的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