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思维影响小学儿童音乐形象建立的教学探究——以《捉迷藏》教学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象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形式,而表象思维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表象这一概念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同时也是音乐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诸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学生的运动、思维和感官等,故而它对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钢琴教学活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现阶段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儿童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很大程度上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其表象思维是优势思维。所以在进行钢琴教学时,要根据小学儿童这一思维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导他们学习新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在钢琴作品的学习中,音乐形象的理解与把握是很重要的。音乐形象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没有把握住音乐形象,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音乐,也不能将音乐情感、内涵表演出来。音乐形象是一种抽象的表现,它给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在钢琴教学中的音乐欣赏环节,我们就可以运用表象这一感性手段进行思维活动,进而来建立抽象的音乐形象。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观察法、实践探究法,对表象思维如何影响小学儿童音乐形象的建立进行理论分析与实例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绪论中,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并提出了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对表象思维影响音乐形象建立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对表象思维、音乐形象进行概念界定;梳理了音乐形象的建立的三个过程,包括感知音乐、确立音乐形象、表达音乐形象;并分析了表象思维的三个维度与音乐形象建立过程中的关联性。第三章主要对表象思维影响小学儿童音乐形象建立的路径进行论述,探究表象思维怎样帮助音乐形象建立。从知觉表象思维、记忆表象思维、想象表象思维三个维度入手,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儿童在脑海里建立起音乐形象。第四章是实例分析。将钢琴作品《捉迷藏》作为教学实例,把第三章的理论探究,带入到具体案例中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捉迷藏》的语境构建、主题凝练、理论剖析、细节选择、结果拓展、反思与评价六个方面。本文以教育学、认知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探究了在教学中表象思维如何影响小学儿童音乐形象建立。将不同维度的表象思维运用到音乐形象建立的过程中,并以此结合教学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在钢琴教学中,表象思维的运用,不仅让小学儿童对钢琴作品的音乐形象得以领悟,对作品的情感、内涵进行了体验,还促进了学生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该研究对丰富小学儿童钢琴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论有一定作用,为以后的钢琴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如今从音乐鉴赏教学中审视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民族音乐腔调感知的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应然之举,也是一个新的科研范畴,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以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263名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来探究高中生民族音乐腔调感知特征。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课堂教学、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民族音乐腔调感知特征进行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生对民族
学位
“重复”以独特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从昼夜更替到春夏秋冬的重复变换,重复不仅存在于自然生活,在艺术领域创作中“重复”也是常见的创作技术之一。作为创作和结构手法,“重复”在其他很多艺术形式中广泛应用,但很少出现在舞蹈影像作品的创作中。舞蹈影像是以舞蹈为主体,并以影像技术为媒介,创作者通过研究舞蹈艺术和影像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创作出舞蹈影像作品,来更好地展现这门艺术。在舞蹈影像作品创作中,舞蹈肢体
学位
加布里埃尔·福雷(Faure Gabriel,1845-1924年),法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办者,给法国音乐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福雷所处时代跨越19至20世纪,他是连接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人物,在音乐风格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夜曲》Op.33 No.1是福雷创作的第一首夜曲体裁的钢琴作品,这首作品既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又带有印象主义倾向。通过本文
学位
音乐想象力是大脑结合环境、感情、文化等因素对音乐的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想象和升华,是音乐审美体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积极的正向情绪则是激发促进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动力。所以本文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影响音乐想象力的情绪取向的空间、通道、行为三个维度入手,探究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上以审美为核心,有效的激发学生积极正向的情绪以及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首先前言部分为前期论文的
学位
小剧场歌剧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歌剧形式。其中,歌剧《再别康桥》是我国第一部公演的小剧场歌剧,于2001年12月1日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次上演,期间进行多次复排复演,连续演出近25场,并荣获“第三届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剧目特别奖、优秀作曲奖。该剧小巧、精美、雅致的艺术气息和新颖的艺术形式引起了众多音乐爱好者、教育者们的强烈兴趣。《白日飞升》是歌剧第七幕的名字也是该首咏叹调的曲名。作为全剧
学位
歌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体裁,包含着多种艺术形式,其中咏叹调作为歌剧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强调鲜明的人物塑造方式和丰富的人物情感表达,因此,咏叹调也是歌剧中最能展现作曲家内心想法、创作手法的体裁之一。贝里尼作为意大利歌剧的著名作曲家,他的歌剧富含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尤以作品人物塑造鲜明丰满、感情真挚、旋律流畅著称。他歌剧中的许多咏叹调至今仍为美声唱法的经典教材,其代表作品更是被认定为歌剧必须演
学位
作为俄罗斯著名作曲家,安那托利·伊万诺维奇·库夏科夫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不同风格以及音乐语言新颖的作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声乐、手风琴乐曲等。其中手风琴音乐作品是主要创作的方向,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法,将手风琴的音乐艺术语言发挥的淋漓尽致。库夏科夫写出了大量的近现代手风琴音乐作品,其中《嬉游曲》堪称晚期作品的重要之作。从《嬉游曲》这首作品中可以看出,库夏科夫对手风琴新表现形式的探索,对现代
学位
中华民族传统民歌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学习与传承我国传统民歌正是我们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之一,而从民歌作品中感知文化形态,更是践行文化自信深入具体的有效方式方法。本文根据作者所学的声乐专业,从中国民歌中的“文化”这一视角出发,立足于民歌演唱者和欣赏者的角度,结合心理学中“感知”这一理论,将音乐视作人类文化活动的现象,去探寻中国民歌文化感知的特征。文章第部分为研究的准备工作
学位
《新诗歌集》是“五四”以来中国第一部结合中西作曲技法创作的歌集,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声乐创作的典范。本论文聚焦于赵元任《新诗歌集》,以其中的四首思乡类题材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演唱重难点予以归纳总结,并就此提出较为详尽的训练方案。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赵元任生平及《新诗歌集》的创作背景;第二章将《新诗歌集》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以歌词内容为维度,将14首歌曲划分为爱情类、劳动类、思乡类等
学位
在舞台表演中,舞台角色的融入程度及活态展现对表演者的舞台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表演者的整个表演始终伴随着动态的心理变化及心理调控过程。心理暗示是深入认识心理变化规律及心理调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运用心理暗示理论和实践方法,可以为系统探究声乐表演中舞台角色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笔者立足自己在声乐表演方面的舞台经验和学术优势,采用心理暗示的理论和实施方法,对舞台角色开展系统研究,以期从心理学视角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