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对比研究——基于功能目的论分析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_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罗生门》和《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代表作品。发表于1915年的《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处女作。翌年作品《鼻子》的发表,使芥川一跃成为文坛新人作家。《罗生门》与《鼻子》两部作品语言犀利,心理刻画细腻,都是借助历史题材来影射资本主义社会下丑恶现实的作品。《罗生门》与《鼻子》在中国都有多个译本。其中,发表于1921年的鲁迅译本和1997年出版的林少华的译本特色鲜明。比较而言,鲁译本从形式到内容上力求保持原文特色;汉译多用白话文;译文中有少量的文語残留。林译本则较充分发挥了译者的创造性;使用了丰富多样的汉语表达;并且,多用意美、音美的美文表达方式。虽然原作相同,但鲁迅与林少华的汉译本却呈现了大相径庭的译文风格和特征。  功能目的论强调的是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一理论对于研究文学作品的不同译本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笔者在总结鲁译本和林译本各自特征的基础上,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围绕时代背景、译者翻译观和目标读者这三个角度,探讨两个译本各自特征的形成原因。  本篇论文在第一章中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第二章介绍了功能目的论以及针对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鼻子》的相关先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篇论文的视角和立场。第三章对功能目的论及功能目的论对于《罗生门》和《鼻子》的汉译研究的适用性做出了综述。第四章基于目的论的框架,通过实证分析总结了鲁译本和林译本各自特征。第五章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围绕时代背景、译者翻译观和目标读者三个要素来分析鲁译本和林译本各自特征形成的原因。第六章对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  本稿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鲁迅与林少华的汉译本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形成,与其翻译的年代即时代要素、二者的翻译观念、以及二人所设定的目标读者的不同有密切关系。首先,林少华翻译芥川这两部作品是在二十世纪末期,当时中国的现代汉语不仅普及且词汇极其丰富;早于林少华近70年即于二十世纪20年代鲁迅翻译芥川作品时,汉语的文語表达还比较普遍。其次,鲁迅的“力求保持原作风格和特征”的翻译观,让其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而林少华对“译者创造性”的推崇,使其译本出现了“化境”般的艺术表现。此外,鲁译本中的白话文和林译本中的美文的运用,是在对各自目标读者的设定之后,为普及白话文或展现文学之美这一主旨而运用的翻译策略。
其他文献
强化词(intensifiers)是一类能够增强或弱化表达程度的词。在交际中强化词能够增强或减弱语气,表达不同程度,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因其被广泛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强化词一直为
期刊
功能文体学为“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简称,是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的文体学流派。韩礼德区分了语言的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为文体分析提供了系统的理论
词汇复杂性和句法复杂性一直是衡量二语写作质量的重要指标。词汇复杂性指学习者词汇知识的范围和深度(鲍贵,2011)。句法复杂性是指语言产出中语言形式的变化范围和复杂化程度
[摘 要] 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中,已经普遍设置了雕塑课程。它对学生造型能力的训练、技术能力的补充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新的教育教学形式的发展,在传统的雕塑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存在,与新的教育形势脱节,亟待更新知识架构。因此,改革雕塑课程教学可谓是势在必行。   [关 键 词] 高专雕塑艺术设计;意义;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校入学的盲生人数较少,无法开办单一式的班级进行教学,只能采取盲生、低视生混合的形式进行编班。我校有一个盲班包含一、二、三年级。混合编班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对于复合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专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