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基本问题与整合尝试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g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理想信念、评价标准、价值取向、规范意识等一系列社会意识的体系。价值观念具有极端重要性,对社会个体来说,价值观念是人安身立命的行为导向和精神支柱;对社会群体来讲,价值观念是社会制度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黏合剂;从国家战略来看,价值观念又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体现和当代国际竞争新手段的有效载体。
  对价值观念的考察与反思,首要是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表象与深层矛盾有深入的了解。表象,是观察者最先接触到的图景,是受众对于事物存在状态的直接感觉。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理解和把握都是从了解其表象开始的,没有表象,就没有直观感性素材的体验和占有,就不会发展出深入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在本文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第一章),集中探讨了当代社会最为常见的问题和最为突出的特征,在浩瀚的价值观念表象世界中统领了核心内容。观察价值观念的表象,是考察价值观念的第一步,也是不可或缺的直观环节,在表象中可以得到当前人们对价值观念印象最深的看法和认识,更是梳理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现象的直接方法,可以有效地总结出最突出的现象和特征,为接下来的理性认识积累出丰富的感性素材。在文章的第二章,为了深入到价值观念的核心层面,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考察这些纷繁的表象背后所隐射的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范畴不仅反映了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事物是在由内在的矛盾性而引起的自己运动的过程。所以,专门专注地考察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深层矛盾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无论何种观念及其形态,都是现实生活的观念反映,头脑中的价值观念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都是价值观念自身矛盾运动的过程和结果。矛盾运动中包含了事物的全部秘密,是解释和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所在,对价值观念的考察,必须要深入到其自身的矛盾当中,探微价值观念形成和变化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规律中阐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现象、特征和实质。综上,透过“浅层表象—深层矛盾”的完整结构,基本上清晰地呈现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领域的基本问题,尽管不可能包罗价值观念的万象,但作为要素提炼和整体把握,其提纲挈领的效果是实现了的。
  如果囿于现状,单纯地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基本问题进行考察、就事论事,还远远谈不到“反思”,也就是只有解释,而没有解决,这也是文章第二阶段(第三章)的理论关切和全文的核心诉求。作者认为,虽然观念问题的解决最终要诉诸于现实矛盾的化解,现实因素的运动变化决定了观念领域的发展、变迁,但是价值观念又是能动的,其不仅可以通过积极整合来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同样可以通过价值观念整合来释放能动性,促使现实问题和矛盾在观念的先导和推动下得到合理的解决。所谓价值观念整合,根本之义在于对社会中现存的各主要价值观念体系之间关系的自觉调整和针对各种价值观念特点而进行的扬长避短,简单地说就是现有价值观念体系之间的合理优化与排列组合。谋求价值观念整合,最重要的是探寻整合的基本路向。价值观念的整合不同于其它有形事物的建设,不能够单纯地参照某些实物或事业的建设的简单经验,要在综合价值观念各方面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其特性进行目的与方法统一的整合,所以,立足于基本现实,笔者在本文中将价值观念的整合拆分为两大有机组成部分,首先是将看似杂乱无序的各主流价值观念谱系整理、归结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统意识形态式价值观念体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体系和外部传入或自我生成的现代价值观念体系,厘清现今中国社会庞杂的价值观念系统中主要部分各究竟是什么,详细地勾勒出主流价值观念的完整面貌是价值观念整合的必要前提。其次是提出要明确共同构筑、侧重引导的现实路向,认为当代中国各主流价值观念体系都应该成为价值观念整合的重要资源,各资源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精神应该成为基本原则。最后,为了使对价值观念的反思更加深入,本文还引入了价值观念整合的外部约束机制探讨论题。行文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生产生活中大量的“利益决定立场”问题,也即是说,人们选择和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往往并不是出于该种价值观念是否具有历史合理性,而是要看其是否切合人们的实际利益。那么,为了防止到头来对价值观念的所有考察和反思在现实利益面前不堪一击,克服价值观念的外部性,以制度形式和法律手段为有效抓手,通过构建来自外部的约束机制对价值观念的发生发展起必要的引导作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其他文献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出发,力求深入揭示阿伦特实践理论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以阿伦特的实践理论作为整个研究的切入点,深入阐明阿伦特对马克思实践理论的独特阐释,正面回应阿伦特对马克思实践理论的批评,比较分析阿伦特与马克思的实践理论,进而,将阿伦特与马克思关于实践理论的对话引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比较对话相结合的方法,开掘阿伦特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彰显马克思实践概念
学位
教宗在天主教界有着绝对的影响力,教宗的神学思想、甚至一举一动都对整个天主教的发展乃至世界形势的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对其神学思想的研究则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而言,重视和维护人性尊严是其神学人类学思想的核心原则。本文选取人性尊严作为切入点和主要论题,讨论和梳理教宗所阐发的人性尊严理论,结合教宗维护人性尊严的实践,以深入分析教宗关于人及其价值与尊严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教宗的人性
学位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需要也都有相应的规范体系。离开舰范,不仪社会所有领域的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个人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无法实现,而且各种矛盾会使得社会秩序难以维持,社会权威得不到认同,社会整合难以顺利进行,社会秩序出现混乱,甚至可能使社会共同体走向解体。对于个人来说,个人长大成人的过程就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通过文化教育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规范,包括语言规范,各种
学位
李退溪是朝鲜李朝时期朱子学的代表。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极其浩繁的理论和丰富蕴含为朝鲜儒者作多元理解与诠释留下了空间。在朝鲜朱子学鼎盛的几百年里,正是朝鲜儒者们与朱熹思想经年累月的对话,不仅使朱子学日趋精微深入,而且能真正发朱熹之所未发,从而将朱子学发展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朝鲜16世纪李朝时期朱子学大师,作为一个著名的性理学代表人物,李退溪使朱子学在朝鲜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因此而被韩国人称为
学位
南宋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的时代。在复兴儒学过程中形成了思想各异的儒学流派,他们之间互相论辩、争鸣,极大地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和繁荣。事功学派就诞生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永康的陈亮和永嘉的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尽管陈亮与三位永嘉学者又分属于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但他们都以倡导务实事、求实功的事功思想在南宋学术界独树一帜,因而统称其为事功学派。本文选
学位
郭象是崇有派玄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魏晋玄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郭象的玄学思想在魏晋玄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郭象提出了他的逍遥思想。  就作者目前所接触的资料而言,对郭象逍遥思想进行专门论述的并不是很多,同时也缺乏细致——对郭象逍遥思想系统地分章节进行论述的并不是很多。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自然物性、人我社会性、发用必然性、显用偶然性之统一,定位
学位
现代性自其在西方诞生之日起,就云遮雾绕,歧义纷呈,特别是在文学和社会学领域更是百般纷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根源,莫不在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多样变化,给人们提供了驰骋己见的好材料罢了。而文学和社会学沉于其表象,将现代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状作为自己的表现符号,自是精彩异常,难以自己。然推本溯源,现代之所以区别前现代成为现代,却不在于现代杂多的性状,而在于人的改变以及由之而引起的社会
学位
20世纪中期以来,现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它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理论对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与社会结构变化的深层关系、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结构变化的运行机制、当代中国社会结
学位
知识分子是一个奇怪的群体,他们一方面占有知识,并能够以此为生,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满足于此,而要超越自身的利益,对社会问题公开提出自己的批评和意见。西方知识分子如此,中国的知识分子亦然。健全的社会是良好的道德的延伸,道德健全的个人才能组成健康有序的社会,从某种角度来说,批判的知识分子正是健全的人,他们的或温和或激烈的批判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  本文试图解析知识分子这种批判性格的形
学位
佛教居士在近代佛教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无论是从近代居士团体对佛教发展的影响,还是从这些居士团体本身对社会文化和公益事业的价值来看,目前的研究都十分匮乏,与其重要性极不相称。本文则选择其中一个典型个案——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探讨其组织特色、社会影响,发掘居士团体兴起和近代佛教复兴之间的关联,分析其作为独立组织的自主特性问题,以期了解当时居士团体的大致状况,并对近代居士佛教研究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