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形对称石墨炔中杂原子掺杂引起的压电现象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vvv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电材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材料,它可以实现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基于这一性能,压电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热、光、声、电子学等领域。近年来,一些压电材料如h-BN、MOS2、GaN等由于结构稳定、柔韧度高、易于被合成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相比于这些材料,碳材料具有更低的成本,更好的化学稳定性,更大的表面积和更轻的质量。然而,大部分的碳材料也由于它的结构对称性,以及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而限制了其在压电材料中的应用。为了提高碳材料在压电器件中的应用价值,在本文中我们主要通过杂原子掺杂的方法,对一种新型的二维碳材料—石墨炔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调控,从而在石墨炔材料中成功地引入了比较明显的压电效应。石墨炔是继石墨烯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二维碳材料。石墨炔是由sp和sp2杂化的两种不同的碳原子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单层原子的网格结构。它可以被看成是在石墨烯内相邻的碳原子间插入炔键(-C≡C-)所获得的产物。近些年来,多种不同几何构型的石墨炔相继被通过理论设计提出,如六角型对称的α-、β-、γ-、δ-石墨炔,和矩形对称的6,6,12-石墨炔以及方形对称的R-、cp-、4,12,2-、4,12,4-石墨炔等。这些石墨炔都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大共轭π键、和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然而石墨炔结构的不同也使得石墨炔具有多种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比如,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狄拉克锥结构不仅存在于六角形对称的α-、β-石墨炔中,也存在于矩形对称的6,6,12-石墨炔和方形对称的cp-、4,12,2-、4,12,4-石墨炔中。然而,同样六角形对称的γ-、δ-石墨炔石墨炔却是具有直接带隙的半导体。石墨炔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使其在锂电池、能量储存以及燃料电池等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为了更深入的研究杂原子对石墨炔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以两种具有比较简单对称性的方形石墨炔(4,12,2-和4,12,4-石墨炔)为例,通过分别对它们进行B、N单原子掺杂,以及B-N偶极的掺杂(第三章到第五章),从而达到有效操控这类石墨炔材料的力学、电子和光学等主要性能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杂原子的引入还严重破坏了石墨炔结构的对称性,使石墨炔材料产生了巨大的压电效应。我们希望这些研究结果在其它的碳材料中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从而能够对实验中一些碳材料的改性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包括六章,各章内容简要如下:在第一章中,我们首先对碳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碳的同素异形体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列举了一些二维碳材料如石墨烯和石墨炔等所具有的独特和优异物理化学性能,并介绍了一些利用化学修饰方法实现对它们的性质有效调控,从而使它们具有更广泛地应用潜力的方案。第二章中我们简单介绍了第一性原理的产生和一些最基本的近似。薛定谔方程的物理意义在于揭示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单电子的运动方程求解比较简单。多电子体系的运动方程却相当复杂。在求解多电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中的Kohn-Sham方程可以把多电子运动转化为多个无相互作用的单电子的运动。然后,再利用一些交换相关泛函可以近似得到体系的电荷密度。半导体的能带理论就是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近似,求解固体多电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的过程。接下来是本文中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我们在第三章中介绍了B/N单原子掺杂对4,12,4-石墨炔性质的影响。B/N掺杂改变了4,12,4-石墨炔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掺杂体系的力学性质的改变与掺杂原子的种类和掺杂位置相关,但整体上看B掺杂体系的面内刚性要比N掺杂体系低。B/N掺杂在石墨炔中引入了极强的极性键,从而使某些单原子掺杂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压电效应;第四章中介绍了B/N单原子在另一种方形石墨炔(4,12,4-石墨炔)中的掺杂。与4,12,2-石墨炔不同,B/N掺杂的4,12,4-石墨炔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压电效应,说明方形对称结构不是引起巨大的压电效应的决定因素。然而,B/N掺杂也改变了4,12,4-石墨炔的力学和电子性质。除此之外,某些B/N掺杂体系中还引入了各向异性的的光学性质和热电性;第五章中介绍了我们在4,12,4-石墨炔中引入B-N偶极的研究。考虑到偶极的大小和方向,我们在掺杂最易发生的炔键位置进行了不同浓度的B-N偶极的掺杂。不同的B-N偶极在石墨炔中引入了不同的内建电场,从而改变了体系的电子性质和光学性质,说明B-N掺杂体系掺杂的4,12,4-石墨炔在光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除此之外,B-N偶极的引入破坏了4,12,4-石墨炔结构的对称性,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够使体系产生明显的压电效应。第六章中我们再次总结了前三章的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重要结论。杂原子掺杂和偶极掺杂作为调控石墨炔性质的最有效地方法之一,可以广泛地应用到其它的碳材料中。通过杂原子掺杂,我们可以扩大某些碳材料的应用领域,提高其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镁合金是最轻的结构金属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高、阻尼性能好、电磁屏蔽能力强等优点。因此,镁合金在航空航天、运输系统、电子通讯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镁化学性质活泼,氧化/氢氧化物膜疏松多孔,镁合金容易被腐蚀。耐腐蚀性差是限制镁合金广泛应用的问题之一。表面处理是解决镁合金腐蚀的重要途径。仿生超疏水表面由于其特殊的润湿性为解决镁合金的腐蚀问题提供了巧妙的思路。超疏水表面在其他领域也有应用,
齿廓与径向圆跳动是渐开线圆柱齿轮的两个重要检测参数。径向跳动分为径向圆跳动和径向全跳动。由于齿轮齿宽通常较窄,生产中一般只测量齿轮的径向圆跳动。在分析了现有齿轮非接触测量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国标GB/T 13924-2008,本文研究渐开线圆柱齿轮和齿轮轴的齿廓与径向圆跳动的视觉测量技术。利用CCD摄像机和标准工业镜头,根据摄像机的针孔成像原理,研究获取齿廓测点的三维坐标的方法,在减小齿轮中心投影畸
40Cr合金钢因其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韧性和塑性而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轴类部件。制动凸轮轴的表面磨损失效限制了挂车高速重载的需求,直接关系到挂车的行车安全。因此,为了增强40Cr合金钢制动凸轮轴的抗磨损性能,通常采用传统的感应淬火(Induction Quenching)技术,但是该技术由于需要将整个表面加热,能耗较多、生产成本高,存在加工效率低、热处理变形难以控制等缺点。因此,寻求一种简单、环保
镁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和高比刚度等优点,是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轻量化战略材料,但仍面临“高强塑性组织控制难”困扰镁合金领域的科学难题。本文基于液固协同调控新思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高强塑镁合金组织演化及强韧化机制研究:(1)采用亚快速凝固技术获得高固溶组织,充分发挥元素合金化作用;(2)采用新型衬板控轧和梯度控轧调控组织演变,探究再结晶机制及强韧化机制;(3)研究混晶组织变形行为耦合织构特性对强
Al-Zn-Mg-Cu合金是一种具有高强度、良好的延展性和抗腐蚀性的铝合金材料,现主要应用于飞机和飞行器主要结构件的制造。切削加工是目前针对该材料和其制品的常用加工方法之一。室温下的切削过程中,刀具施加的拉应力和摩擦产生的切削热能够在切屑周围形成力—热耦合物理场,使材料在高温环境中发生塑性变形,从而产生具有不同形貌的切屑。刀具使用寿命和工件材料加工表面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切屑的形貌。因此,系
镁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等优点,在汽车、航空航天和生物等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镁合金为密排六方晶体结构,在加工过程中易形成强基面织构,导致常见的变形镁合金(例如:Mg-6Zn-0.5Zr,ZK60)室温成形性较差。近年来研究发现,在低Zn含量的Mg-Zn-Ca系合金中,Ca元素加入可以形成沿TD方向分裂的弱织构组织,有效提高镁合金的成形性。然而,低Zn含量的Mg-Zn-Ca系合金由于缺乏
Mg-Al-Zn(AZ)系镁合金是应用最广泛的商业镁合金体系之一。与低合金含量AZ系合金相比,高合金含量的AZ80和AZ91等具有更高的强度。然而,高合金含量AZ系合金塑性较低、成型性差,铸态组织中易形成粗大的网状共晶相。此外,高合金含量AZ系镁合金凝固区间较宽,铸造过程中容易形成偏析、缩孔和热裂等铸造缺陷。通过添加合金元素或变质剂均难以完全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因此,为避免高合金含量AZ系镁合金的上
地震勘探方法利用地震仪接收人工震源激发的地震波,可以直观的了解地下地质构造,具有勘探深度大、施工效率高的优点,在矿产资源勘探行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加和易开采资源的减少,地震勘探方法对勘探装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深部开采、智能开采、绿色开采”是未来我国矿产资源开采理念的三大发展方向。然而,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传统的有缆遥测地震仪器由于大线连接,导致排列布设困难,具有施工成本
通过向铝合金熔体中引入陶瓷颗粒对其凝固组织构型和析出动力学进行调控,可以显著提高铝合金的宏观力学性能。陶瓷颗粒的尺寸、种类以及添加方法是影响铝合金性能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在传统的单一颗粒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混杂颗粒的概念(双尺度颗粒和双相颗粒),研究表明混杂颗粒作为铝合金调控剂具有超越传统单一颗粒的晶粒细化效率和强韧化效果。另外,亚共晶铝硅合金是铝合金中最常用的一种铸造铝合金,然而传统的孕育颗粒
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是研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已知铀矿床均分布在连山关花岗岩体与辽河群接触带附近,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前人对连山关地区铀矿成因分歧较大,对剪切带控矿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矿床中的基性岩与铀矿的关系研究处于空白。鉴于此前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连山关地区典型铀矿、基性岩和周缘韧性剪切带。采用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