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气氛下煤直接液化的初步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Frieda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石油短缺、煤炭储量相对较大的国家,为保证国家能源供应,开发煤直接液化技术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煤直接液化技术投资成本高,大约为1万元/吨,为同等规模石油加工企业的6-7倍,而其中生产氢气的成本就占到了总成本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左右,氢耗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煤直接液化的成本。若能用其他廉价易得的富氢气体(例如天然气、焦炉煤气等)来代替氢气作煤直接液化的气氛,则可以大大地减少煤直接液化工艺工业化的投入,使其更具有经济性和环保性。本文考察了陕西榆林煤在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溶剂、气氛对煤液化转化率及产物的影响,着重研究了甲烷气氛下该煤种的液化反应性,主要研究了负载金属催化剂在纯氢和纯甲烷气氛下煤直接液化过程中的应用对比。通过上述工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纯四氢萘作溶剂的情况下,氢气、氮气、甲烷作气氛的煤转化率几乎一致,说明溶剂供氢相对于气氛供氢更加地迅速和有效,煤液化反应的氢传递首先进行得是溶剂供氢,同时优秀供氢溶剂量足够时会减弱气氛和催化剂在反应中起到的作用。(2)煤直接液化反应条件下甲烷的反应活性虽不如氢气,但转化率还是明显高于氮气下的,所以甲烷气氛在煤直接液化反应中即使是在无催化剂的情况下也是具有一定活性的。(3)无催化剂条件下,当煤液化反应溶剂为纯甲基萘或者与四氢萘的混合溶剂时,煤转化率随着氢气在氢气甲烷混合气氛中比例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在反应溶剂中有四氢萘存在的情况下,氢气对反应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4)纯甲基萘作溶剂的情况下,反应中的氢气和甲烷无协同效应;而随着供氢溶剂四氢萘地加入,氢气和甲烷气氛开始出现协同效应,四氢萘加入量越多,协同效应明显,说明溶剂对氢气和甲烷在煤直接液化反应中的协同效应有一定的影响,溶剂供氢能力越强,氢气和甲烷的协同效应越明显。(5)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Ni/SAPO-34对甲烷气氛下煤的液化反应催化效果明显,反应总转化率为57.6%,超过相同条件下纯氢气气氛时煤的转化率(54.6%),并且该催化剂比本文中其他催化剂催化效果都要好。(6)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Ni/SAPO-34,起主要催化作用的是载体SAPO-34,担载金属Ni起到了促进重质组分向轻质组分转化的作用。催化剂Ni/SAPO-34中活性组分是金属镍,不是氧化镍。(7)不同的金属担载在相同的分子筛上产生的催化效果是不一样的,对于甲烷气氛,单质镍担载在分子筛上的催化效果最好,铜次之,氧化铅最差。将氧化铅担载在三种分子筛上制成的催化剂在反应中起到了负催化作用。(8)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Ni/SAPO-34应用于甲烷气氛下煤直接液化反应的,最佳镍担载量为7.0wt%,最佳添加量为2.0wt%。
其他文献
高效地从海量多媒体数据中检索出用户感兴趣的数据,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对于图像检索,传统的检索方法主要是通过关键词或者描述来进行检索,实际上是文本检索,其检索准确率不尽如人
根据《铁路“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未来五年内将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全国性、区域型以及地区性的铁路物流节点近550个,从而形成全国性的铁路物流网络。随着规划的实施,铁路物
近些来年,行政成本问题已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学术界的热闹讨论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实际的政府行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譬如理论对于实践指导作用有偏颇等。但是本文
我国已经进入了完全汽车化的进程,城市中逐渐形成了以小汽车为主,其他交通方式为辅的交通结构。由于能源危机、碳排放标准、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等现实因素的限制,传统交
近几年,吉林省电力市场需求增长缓慢、装机容量过剩,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发电企业生存状况不断恶化。华能九台电厂于2009年末正式投入生产运营,是吉林省装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汽车已经从最早的奢侈品,演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代步工具,汽车销售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星罗棋布,遍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加剧了汽车销售行业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实用主义的消极影响也日益凸显,为了抵制和消除其消极影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坚持理论和实
近年来,中介语错误分析已经成为中介语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国内外一些学者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中介语错误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理论方面主要探讨中介语和错误分析理论,分析二者的关系
近年来,继佘祥林、赵作海、李久明等冤假错案后,刑讯逼供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法律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对如何防范刑讯逼供的意见不一致。刑讯逼供一直在刑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一犯罪现象不仅是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挑战,也严重影响了中国新农村的顺利建设。为了遏制这一严峻的犯罪形势,对此主题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