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翼手类多样性及其生存现状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ure_s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翼手类由于具有飞翔能力、回声定位、夜行性及许多寄生虫和病毒的携带者等特点,使得它们成为地球上极为特殊的动物类群之一。翼手类是夜行性昆虫的主要控制者,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传播种子和花粉等方面作用重大,和人类关系密切,人类必须认真面对这一特殊的动物类群。河南省已有的一些研究多是针对山区洞穴型蝙蝠的物种多样性,对房屋型蝙蝠尚未进行研究,此外,有些物种如北京鼠耳蝠、大山蝠等文献记载河南有分布,但多年的调查没有发现,需要验证,因此,河南省翼手类的种类、数量、栖息地多样性和受威胁因素等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由于栖息地破坏、人类直接干扰、杀虫剂的滥用及天然洞穴的开发等原因,蝙蝠数量减少明显。为了研究河南省翼手类的种类及栖息地的多样性,探讨栖息地与蝙蝠之间的关系,评估栖息地的重要性和干扰程度,弄清蝙蝠受威胁的原因,提出科学的保护策略,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对河南省翼手类的多样性进行了详细研究,依据蝙蝠栖息地状况,探讨了蝙蝠与栖息地之间的关系;基于Max Ent模型,对8种蝙蝠的潜在栖息地进行了预测;通过调查、访问等弄清了蝙蝠的受威胁因素,制定了相应的保护策略。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共记录翼手类25000余只次,隶属于3科10属24种,其中绒山蝠(Nyctalus plancyi)为河南省新纪录。结合文献资料,河南省翼手类共计3科10属28种,占中国翼手类的20.74%。蝙蝠科种类最多,有20种,菊头蝠科7种,蹄蝠科种类最少仅1种。依据《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河南省翼手类易危(VU)有2种,占总物种数的7.1%;近危(NT)有13种,占总物种数的46.4%;无危(LC)有11种,占总物种的39.3%,中国特有3种。2.河南省分布的28种翼手类,从其在地理分布的隶属关系上分析,东洋界种11种,占总种数的39.3%;古北界种7种,占种总数的25%;广布种10种,占种总数的35.7%。河南省处于东洋界和古北界的过渡地带,本区的翼手类区系具明显的混杂的过渡特征。3.根据河南省自然地理条件及翼手类动物的组成、数量、分布和区系特征,并参考相关文献,将河南省划分为5个动物地理省,豫西伏南山地丘陵盆地动物地理省和豫南桐柏-大别山地森林动物地理省物种多样性最高,各分布有14种蝙蝠,豫西北太行山地动物地理省分布12种蝙蝠,豫西伏牛山地丘陵台地动物地理省分布10种蝙蝠,豫东黄淮海平原动物地理省物种多样性最低,仅分布有6种蝙蝠。4.根据洞穴得分,将54个洞穴分为4个等级,评为1级的洞穴有5个,共栖息14种8900余只蝙蝠。评为2级的洞穴有12个,共分布有10种7000余只蝙蝠。评为3级的洞穴有20个,共分布有10种4300余只蝙蝠。评为4级的洞穴有17个,共分布有8种390余只蝙蝠。5.有25个洞穴受到重度干扰,占洞穴总数的46.3%。10个洞穴受到轻度干扰,占洞穴总数的18.5%。19个洞穴为自然状态,占洞穴总数的35.2%。6.洞穴型蝙蝠的受威胁因素主要是洞穴的开发利用,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了蝙蝠的生存;在洞穴中进行祭祀、探险、获取蝙蝠粪便等活动影响了蝙蝠的正常生存;封堵洞穴、向洞穴中倾倒垃圾或者洞穴的自然坍塌造成栖息地的直接减少;洞穴周围进行施工、矿石开采等行为导致蝙蝠种群减少或迁移;出于迷信、猎奇等心理,人类对洞穴中的蝙蝠进行驱赶、捕杀,这些行为将直接导致蝙蝠数量和种类的减少。7.丘陵、平原地区蝙蝠受威胁因素主要是混凝土结构的平房逐渐替代老式的砖瓦结构房屋,难以给蝙蝠提供隐秘的栖息地;杀虫剂的滥用,既导致蝙蝠的食物来源减少,又因杀虫剂残留对蝙蝠幼体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蝙蝠常受到人类驱赶或捕杀;城市道路等地的灯光、噪音等对蝙蝠活动造成干扰。8.基于Max Ent模型利用19个气候因子和海拔对8种蝙蝠在河南境内的分布进行预测,有5种蝙蝠预测结果的AUC值均大于0.7,可信度较高,其他3种的AUC值小于0.6,可信度太低,不能采用。结果显示,海拔、最潮月份降雨量和最干燥月份降雨量对蝙蝠分布影响较大。信阳、南阳等山区是大部分蝙蝠的高适生区,物种丰富度更高。9.问卷调查1098人次,收集有效问卷978份,有效率为89.07%,城镇居民占比39.44%,农村60.56%,人们对蝙蝠的认知较少,超过45%的知识来源于媒体报道,但是超过70%的人对蝙蝠的保护持支持态度。物种保护基本是主流趋势,但是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完善规章制度和监督政策。
其他文献
喜山蟾蜍(Duttaphrynus himalayanus)隶属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蟾蜍科(Bufonidae)头棱蟾属(Duttaphrynus)。该蟾蜍在我国西藏东南部分布较为广泛,其海拔分布范围为1680~2800m。目前对喜山蟾蜍的研究除了对其线粒体序列的研究,其他与生活史特征相关的参数如性成熟年龄、寿命、繁殖时间、繁殖方式等知之甚少。本研究主要探究了:1)喜山蟾
学位
本试验通过在河南省豫北、豫中、豫南三个不同生态区设置不同播期播量试验,研究播期播量对冬小麦苗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分别设置5种播期播量处理:CK(当地传统播期播量)、B1(播期与CK相比推迟一周,播量不变)、B2(播期与CK相比推迟一周,播量与CK相比增加52.5 kg/hm~2)、B3(播期与CK相比推迟两周,播量不变)、B4(播期与CK相比推迟两周,播量与CK相比增加105 kg/hm~2
学位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具有生津凉血,滋补养阴的功效,属于大宗中药材,主产于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以河南“古怀庆府”产者最佳,属“四大怀药”之一。当前,怀地黄种植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主栽品种更新换代过快、乱引乱种、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缺乏生产高质量优良品种,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体系缺乏快捷精准检测方法和手段等问题,致使怀地黄
学位
近年来,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塑料降解形成微塑料过程中会释放有害物质,同时微塑料可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吸附有害物质,进而毒性加剧,危害水生生物健康。为了探讨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致毒机理,本实验以枝角类代表物种-大型溞(Daphnia magna)为实验对象,选择3种粒径(2、15和50μm)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微塑料对大型溞进行了48 h急性毒
学位
转录是基因表达的核心步骤,m RNA-Seq是在转录组水平研究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主要技术,但其检测的poly(A)RNA既包括5’端有m~7G帽的完整m RNA,也包括降解的、不完整m RNA。m~7G帽是核糖体识别m RNA的信号,是翻译起始的必要结构,m~7G帽后的第一个碱基是转录起始位点(TSS)。TSS是新生m RNA的第一个核苷酸相对应DNA链上的碱基,其上游50bp到下游50bp属于基
学位
植物在各个生活史阶段均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效率、生长速率、开花物候及生长期,并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及水分条件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以全球变暖为典型特征的气候变化对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甚至全球生态系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青藏高原地区的植物对增温的响应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增温通过改变植物的开花物候、花部特征、传粉特征和繁殖分配最终影响其繁殖成功。为探究梯度
学位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贮食动物在取食植物种子的同时,通常会将部分植物种子搬运到远离母树的其它地方并分散贮藏起来,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动物的分散贮食行为有利于提高种子扩散效率、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成几率,是种子植物天然更新的重要动力。栎类种子较大,需依靠动物作为媒介进行传播并完成种群更新演替。然而,目前有关栎类树种的种子扩散等更新研究多数关注于动植物互作等生物因子产生的作用,对于环境因子影响下的动物捕食和
学位
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水中磷(P)和氮(N)的含量骤增,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导致蓝藻迅速生长,严重污染了溪流和湖泊。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蓝藻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具有多种异构体,其中微囊藻毒素-LR(MC-LR)是分布最广、毒性最强的一种毒素。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在我国的淡水生态环境中广泛分布,其身体结构简单,组织再生能力强,对水生
学位
社会责任是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成分,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凝练与升华,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责任的培养要依托于现实生活,生物学科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改革倡导要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习知识,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生活化教学符合这一理念。本文以高中生社会责任的培养为目标,探寻基于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策略,以期为广大生物
学位
提出问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提升技能的开端。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以探求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为出发点,查阅文献资料,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教育实习的机会在生物学实验课堂进行观察,对郑州某中学七年级学生和生物实验授课教师进行调查访问。随后,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教师访谈记录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