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在处理含镍废水中的应用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x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镍废水的治理是废水治理的难点之一,传统的化学法处理含镍废水操作繁琐、运行费用高、易形成二次污染。微生物法治理重金属废水的技术具有投资小、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而硫酸盐还原菌(SRB)由于其自身特有的异化还原硫酸盐形成硫化氢的特性,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上更是备受关注。本试验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硫酸盐还原菌,优化了其培养条件,并选择合适的载体进行固定化,后对其在反应器中的除镍实验进行研究。   采用将涂布分离法、平板划线分离法和平皿夹层厌氧法相结合的分离技术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硫酸盐还原菌。然后分别考察了温度、pH、及初始镍离子浓度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确定其在温度为31℃,pH7.0的条件下生长较好。其初始耐镍的最高浓度为100mg/L,经驯化后,其耐镍浓度达到250mg/L。采用稻壳、砾石、海藻酸钠-氯化钙包埋小球对筛选出的硫酸盐还原菌进行固定化,对含镍废水进行处理。结果发现,用稻壳作为载体的反应器启动时间短,对废水中的镍离子去除效果好,以砾石作为载体的固定化柱启动时间长,除镍率不高,包埋小球作为载体的固定化柱其除镍率较低且不稳定,与预想效果相差较远。   后采用稻壳载体和海藻酸钠-氯化钙包埋小球制作固定化柱,进行间歇补料实验。在温度31℃及pH7.0、初始镍离子浓度为100mg/L,进液量为5mL/d时,体系启动3d后,稻壳固定化柱的除镍率稳定在95%以上。后分别在第26d和51d改变进液的镍离子浓度为200mg/L和300mg/L,其他条件不变,体系的除镍率仍保持在95%以上,直到进液镍离子浓度为400mg/L、进液量为20mL/d时,镍离子处理效率低于40%,固定化柱被穿透。相同条件下,海藻酸钠-氯化钙包埋小球制作固定化柱,进行间歇补料实验。其除镍效率稳定在90%以上,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包埋小球开始分解,固定化柱无法继续运行。
其他文献
<正>滑雪旅游产生于寒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起源于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洲的滑雪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巨大的经济产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掀起了滑雪运动的热潮,特
会议
线性α-烯烃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其中有广泛用途的是C4-C18α-烯烃。目前线性α-烯烃的生产主要通过乙烯齐聚法得到。乙烯齐聚均相催化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过渡金属中的铬
本研究以宝天曼野生蛇莓(Duchesneae Indicae)茎尖为外植体,建立了蛇莓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体系。另外,对蛇莓离体茎尖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蛇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0 mg·L~(-1) 6-BA,诱导分芽率为100%,平均分化系数为19.87±1.51;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2.0 mg·L~(-1) 6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采用正交实验表分别研究了“两步法”固相合成钛酸锂/石墨烯、“两步法”固相微波合成钛酸锂/石墨烯、“一步法”固相合成钛酸锂/碳,采用TG-DTA、XRD、SEM、粒度分析以及室温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等测试方法进行表征,并将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考察合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最优实验方案。本研究首先采用正交实验表分别研究了“两步法”固相合成钛酸锂/石墨烯,探讨最佳合成工艺。实验结果表明
燃煤电厂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的方法有多种,其中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是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实用烟气脱硝技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SCR催化剂有贵金属催化剂、新型分子筛催化
利用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包埋有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载药纳微球,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是生物化工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但传统工艺所制备的载药纳微球粒径均一性和制备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