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多维度的语篇分析框架,批评话语分析结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语篇进行宏观和微观上的分析。政治语篇深受演讲者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批评话语分析是理想的分析工具。
本文尝试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对18篇选自中美两国领导人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词进行分析,以揭示演讲者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力意识,以及他们如何采用语言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本文采用汤普森深度阐释学框架理论,从社会-历史和文本分析角度,揭示话语、意识形态与权力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在社会-历史分析层面,话语焦点分析发现中方演讲者的关键词是“中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联合国(框架/公约)、国际社会,京都议定书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中国为发展中国家说话的立场,坚持依据国家实力承担不同责任的态度。而美方演讲者主要聚焦在“美国、中国,发展中国家或主要经济体”等词上,说明美国试图弱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实力差异的事实,以逃避自己的责任。
其次,在文本分析层面,通过合意分析,本文发现双方演讲者都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复数‘we’来诉求合意。但中方主要指称的是“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家”,中方用‘we’来表达中国的具体行动,体现了中国积极、负责任的态度;而美方则主要指称“所有国家”,在提及行动时,美方演讲者倾向采用‘we’来寻求合意,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说明美国试图弱化自己的责任。通过情态和及物性分析,本文发现‘should/shall’在中方语料中出现最为频繁;而且中方演讲者频繁使用物质过程,动作者(actor)主要聚焦于“中国、国际社会和联合国”,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平崛起的政治主张;而美方语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would/will’及‘scanty/just’等语气附加词,且美方演讲者频繁使用心理过程,感知者(Senser)则聚焦于“我和发展快速的国家”,究其原因,这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密切相关。在修辞分析中,双方演讲者有意识的通过排比、互文性等修辞手法来加强表达力。
最后,通过分析中美两国演讲者不同的语言倾向,本文发现,在气候变化这个主题上,美国演讲者语言背后所体现的实际是一种“消极的责任”意识,而中国演讲者语言背后展现的是一种“积极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