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f10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旅游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旅游者需求层次的提高,城市旅游已由过去单纯的服务质量竞争转向品牌之间的竞争,由传统的个别旅游景点间的竞争上升为整体的区域旅游系统之问的竞争。作为城市旅游品牌的支撑点——城市旅游形象已成为能否成功实现旅游市场营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是否合理、准确,决定着旅游城市在城市旅游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在旅游学、地理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旅游策划学、广告与大众传播学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从理论上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内涵、形成因素、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定位方法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武汉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与评价、对武汉城市地理文脉和形象受众进行分析,尝试对武汉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定位,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阐明了本文的写作意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第二部分对城市旅游形象及其定位理论进行了概述。 国内与国外对于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国外的研究主要是随学科的自然演变而来的,旅游地形象的研究构成西方旅游地理学,甚至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研究首先是从旅游者认知旅游目的地的心理过程探讨旅游形象的形成、意义、途径等方面的问题,而对旅游地形象的策划和设计的研究比较少。虽然国内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但在一些基础理论上尚未取得一致,而且缺乏城市旅游形象的基础理论系统构建,特别是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前对原有形象的调查分析,及定位后对形象的传播推广方面更是少有人研究。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理论构建,应该根据于对以下四个方面的把握:对“资源”的把握、对“文脉”的把握、对旅游城市与周边旅游区之间的“关系”把握、对“客源市场”的把握。 通过以上对城市形象、城市旅游形象及国内外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所进行的研究进行门纳和总结,笔者尝试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定义如下: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确定城市旅游形象在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心中相对地位的各项活动与过程。即通过对城市的旅游资源及受众基础进行评价和分析,提炼山城市旅游的个性特色,在此基础上确定城市旅游形象的理念、主题口号、未来发展方向及传播策略。 地理空间的基本特征除了存在地域分异规律,即地理空间彼此有绝对的无限的差异外,还具有等级层次性,分别构成地理学的两大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等级层次规律。从认知规律来看,高等级的人尺度空间容易被人们认知和记忆,而众多小尺度的低级别的地区,不易为人们认知记忆。 地方文脉往往反映并构成一个城市形象的基础,包括旅游资源在内的地方文脉分析是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出发点。因此,一个城市旅游形象的树立必然要注重文化内涵深层次的挖掘,唯有充分提炼和分析城市的文脉,才能进一步体现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并以形象魅力开拓和扩大客源市场。 第三部分,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理论与实践走向进行了分析。 景区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注重开发潜力及实现可能性,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中资源评价则侧重开发现状及其现有影响力。在实际评价中,城市旅游资源评价比较注重城市景观评价、城市硬环境评价,较少注意公共卫生、市容市貌、人文环境等软环境的评价。在城市旅游资源评价过程中,除了存在旅游资源的多样性、评价的模糊性、主观认识的差异性等困境外,特别提出“时变性”问题,这是进行城市旅游资源评价时无人关注的问题。同时,初步提出了解决城市旅游资源评价困境的途径。 作者认为文脉分析的四大方面缺一不可,即: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积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文脉进行时空整合时,主要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时间、空间、公众调查、城市旅游形象的生命周期。同时指出在文脉分析实践中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重自然地理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轻社会心理积淀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二是时空整合不足。 第四部分对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进行了初步探讨。 该部分首先对武汉市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并对地理文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武汉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是我国“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所在,是华中第一大商业城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连绵的历史文化遗存,“多元化”是其主要特征。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对武汉市旅游形象的受众基础进行了深入分析表明在受众的心目中,武汉的市容卫生、经济实力、黄鹤楼和长江大桥等因素对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的不足,本部分运用成对比较法对武汉城市旅游形象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各因素、因子的权重,结果显示权重最大的市容市貌和黄鹤楼是最能影响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建设的因素。 最后通过结合资源评价分析结果,得出了对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构想,即武汉形象建设目标为“未来之都”,形象定位主题口号为“荆山楚水,都市梦幻”。 第五部分是结论,主要是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本论文的不足。
其他文献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要重视语文的情感教学,语文教师要时刻洞察学生的精神状况和价值观的取向。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文章中的潜在情感,用独特的情感去丰富教学过程,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从而改变学生的性情,增添学生的人格魅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课堂上贯彻情感教学呢?   一、抓时机,拨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之弦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准时机,拔动学生的情感之
随着冰碛湖的溃决灾害频繁发生并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冰碛湖溃决灾害的研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选取喜马拉雅山的波曲流域这一典型研究区域,基于多源遥感数
湿地在维系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和人文价值。然而,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全球天然湿地正日益减少,湿
社区减灾意识与风险管理能力分析作为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环节,为社区风险决策、减灾管理机制的制定与减灾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论文针对我国减灾社会化参与程度低的现
课堂就是一方舞台,有表演者,更应有观众。我们应敞开大门,欢迎来听课。   一、 执教者应打造家常课   我曾在某校的开放周随堂听课。一连几节课,发现那课都不如人意:有些老师的基本功不扎实,有些老师对教材把握不够,有些老师的课堂没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有些老师不管学生接受的难与易……课后,执教者有的表歉意:早知道你们来听课,该好好准备一下。有的为自己开脱:学校没作安排,
一个背负巨额补贴的行业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电力供应的主力;没有任何一个行业是可以依靠补贴持续发展下去的。当前,风电行业正处于由替代能源向主体能源过渡的关键节点,我国
土壤侵蚀导致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和退化,己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植被是影响土壤侵蚀的敏感性因子,也是人类活动作用下最易改变的因素。作物覆盖与管理因子(C因子)是土壤流失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学、气象学、土壤学、水文学、生态学等领域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水文、气候、作物生长模拟等研究的重要初始参数。加强对土壤水分的
在分析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同时针对贵州省水资源供需特征,建立适应该地区特色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具体的研究内容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