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就是一方舞台,有表演者,更应有观众。我们应敞开大门,欢迎来听课。
一、 执教者应打造家常课
我曾在某校的开放周随堂听课。一连几节课,发现那课都不如人意:有些老师的基本功不扎实,有些老师对教材把握不够,有些老师的课堂没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有些老师不管学生接受的难与易……课后,执教者有的表歉意:早知道你们来听课,该好好准备一下。有的为自己开脱:学校没作安排,随意了一些。
我觉得课堂应该是本色课堂,老师应该努力打造“家常课”。“家常课”是随时都可以进去听的,而且能让人听出味道和门道。
打造“家常课”,一方面,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教师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只有深入地掌握知识才能让学生从疑惑中走出,才能使学生产生渴求心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老师的魅力来源于语言的清晰准确。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语言,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的重难点讲得通俗浅显、把枯燥无味的内容描述得生动有趣。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教师还应注意提高科研能力。教师,不能匠气缠身,而应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根据现实需要改革、变通教学方式,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在课堂上就是一本活的教材,从而不断地呈现精彩。
另一方面,教师要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一堂课,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情况、对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体现得怎样、对教学的组织怎样、整堂课的气氛或实际效果怎样。对此,在备课时必然下一番功夫,研究教学目标的显与隐、教学内容的取与舍、教学过程的张与弛、学生接受的难与易,哪些地方该让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地方该让学生合作探究等。只有准备充分了,执教者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
二、执教者应与听课者切磋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这个教育实验室,是全体教师的创造性的结合体,是每天不断的智力交往,是精神财富的相互交流。”我想,听课,也会达到大师所言的“精神交流”的目的。
课堂就是一根纽带,连接执教者和听课者。他们课后的交流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和招式。让听课的老师亮一亮自己上的同一篇课文,说一说准备怎么上。执教者与听课者彼此就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设计等进行交流,各抒己见,出谋划策,让不同的见解摩擦,让不同的思想碰撞,继而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切磋,让活水涓涓而来。
再者,如今的教材变化大,强调素质教育,课型多变。面对教材,有时难免会感到迷惘。在听课后相互切磋,可以拓展思维,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评课者应有的放矢
大凡听课,总少不了评课。评课,必然会有的放矢。评课者挖掘课堂的亮点,执教者明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可取之处,成就感和光荣感便会油然而生。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执教的过程中,毕竟有局限性,有无法突破的地方。评课者会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看问题,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如复习高考考点“鉴赏诗歌语言”,某老师是这么操作的:一节课,他花大量的时间跟学生复习诗歌语言的有关知识,如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形、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评课老师给出中肯的建议:考点为主,千万不要被知识淹没,按”高考题析——考点释要——方法总结——巩固训练”的模式复习。一语点醒梦中人。
四、学生的行为投入、情感投入、认知投入
上级单位到学校调研,有学生追问:为什么不来我们班?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有老师笑言:“我的学生特仗义,每逢上公开课则大方不拘束,爱表现,而且发言不是应付了事,很有自己的观点。”很多老师表示有同感。现在的学生,有个性,敢于展示自己,渴望得到认可和鼓励。有老师来听课,平时的那点懒散、颓废一扫而光,课堂效果很好。听课者的到来,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注,学生会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投入情感,认知自然就会多。
欢迎来听课。听课者的到来,激起了学生的表现及求知欲。对执教者来说,有了切磋的对象,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同时,听课者的肯定是催化剂,让执教者奋勇向前。此外,听课者中肯的建议会让执教者少走弯路,弄清努力的方向,不断地完善自我。
一、 执教者应打造家常课
我曾在某校的开放周随堂听课。一连几节课,发现那课都不如人意:有些老师的基本功不扎实,有些老师对教材把握不够,有些老师的课堂没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有些老师不管学生接受的难与易……课后,执教者有的表歉意:早知道你们来听课,该好好准备一下。有的为自己开脱:学校没作安排,随意了一些。
我觉得课堂应该是本色课堂,老师应该努力打造“家常课”。“家常课”是随时都可以进去听的,而且能让人听出味道和门道。
打造“家常课”,一方面,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教师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只有深入地掌握知识才能让学生从疑惑中走出,才能使学生产生渴求心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老师的魅力来源于语言的清晰准确。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语言,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的重难点讲得通俗浅显、把枯燥无味的内容描述得生动有趣。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教师还应注意提高科研能力。教师,不能匠气缠身,而应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根据现实需要改革、变通教学方式,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在课堂上就是一本活的教材,从而不断地呈现精彩。
另一方面,教师要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一堂课,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情况、对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体现得怎样、对教学的组织怎样、整堂课的气氛或实际效果怎样。对此,在备课时必然下一番功夫,研究教学目标的显与隐、教学内容的取与舍、教学过程的张与弛、学生接受的难与易,哪些地方该让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地方该让学生合作探究等。只有准备充分了,执教者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
二、执教者应与听课者切磋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这个教育实验室,是全体教师的创造性的结合体,是每天不断的智力交往,是精神财富的相互交流。”我想,听课,也会达到大师所言的“精神交流”的目的。
课堂就是一根纽带,连接执教者和听课者。他们课后的交流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和招式。让听课的老师亮一亮自己上的同一篇课文,说一说准备怎么上。执教者与听课者彼此就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设计等进行交流,各抒己见,出谋划策,让不同的见解摩擦,让不同的思想碰撞,继而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切磋,让活水涓涓而来。
再者,如今的教材变化大,强调素质教育,课型多变。面对教材,有时难免会感到迷惘。在听课后相互切磋,可以拓展思维,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评课者应有的放矢
大凡听课,总少不了评课。评课,必然会有的放矢。评课者挖掘课堂的亮点,执教者明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可取之处,成就感和光荣感便会油然而生。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执教的过程中,毕竟有局限性,有无法突破的地方。评课者会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看问题,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如复习高考考点“鉴赏诗歌语言”,某老师是这么操作的:一节课,他花大量的时间跟学生复习诗歌语言的有关知识,如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形、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评课老师给出中肯的建议:考点为主,千万不要被知识淹没,按”高考题析——考点释要——方法总结——巩固训练”的模式复习。一语点醒梦中人。
四、学生的行为投入、情感投入、认知投入
上级单位到学校调研,有学生追问:为什么不来我们班?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有老师笑言:“我的学生特仗义,每逢上公开课则大方不拘束,爱表现,而且发言不是应付了事,很有自己的观点。”很多老师表示有同感。现在的学生,有个性,敢于展示自己,渴望得到认可和鼓励。有老师来听课,平时的那点懒散、颓废一扫而光,课堂效果很好。听课者的到来,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注,学生会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投入情感,认知自然就会多。
欢迎来听课。听课者的到来,激起了学生的表现及求知欲。对执教者来说,有了切磋的对象,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同时,听课者的肯定是催化剂,让执教者奋勇向前。此外,听课者中肯的建议会让执教者少走弯路,弄清努力的方向,不断地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