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及其机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ummerqu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放牧是该类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造成大规模的草原退化,诱发了一系列土壤环境问题,特别是土壤有机碳损失及其组分的改变表现尤为突出。基于此,本研究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荒漠草原长期不同放牧强度控制实验平台(2004年建立,设置未放牧、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4个放牧处理),通过野外取样结合室内分析,测定土壤环境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利用扩增子测序和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循环相关功能基因的变化,通过室内土壤矿化实验研究有机碳矿化及温度敏感性,采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微观结构,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有机碳化学官能团的变化,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影响的微生物学机理,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温度敏感性影响的驱动因子,揭示长期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轻度放牧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未放牧无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中度和重度放牧(P<0.001),中度和重度无差异(P>0.05)。轻度放牧土壤无机碳和全碳均显著高于未放牧、中度和重度放牧(P<0.001),中度、重度放牧与未放牧间无差异(P>0.05)。土壤活性有机碳从高到低的顺序为:轻度>未放牧>中度>重度放牧(P<0.001)。土壤缓性有机碳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轻度与未放牧无差异(P>0.05)。土壤惰性有机碳在轻度放牧下最低,与活性有机碳变化趋势相反。土壤活性指数、碳库管理指数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01),且均与活性有机碳变化趋势相同。土壤真菌残体碳、细菌残体碳、微生物残体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显著下降(P<0.001),轻度与未放牧均无差异(P>0.05)。2.轻度放牧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与未放牧无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中度和重度放牧(P<0.001),中度和重度间均无差异(P>0.05)。土壤毛管孔隙度在中度和重度放牧下显著降低(P<0.001),变化趋势与土壤持水量指标相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在轻度放牧下最高,且未放牧均显著高于中度和重度放牧(P<0.001),中度和重度间均无差异(P>0.05)。土壤容重在中度和重度放牧下显著增加(P<0.001),与土壤毛管孔隙度变化趋势相反。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仅在重度放牧下显著降低(P<0.001)。土壤小团聚体在中度和重度放牧下显著降低,不同放牧强度间无差异(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微团聚体显著增加(P<0.001),轻度与未放牧无差异(P>0.05)。土壤几何平均直径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01),与小团聚体变化趋势相反。放牧导致土壤p H、全氮显著降低,重度放牧导致土壤电导率显著升高(P<0.001)。3.放牧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未放牧和轻度放牧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富度、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中度和重度放牧(P<0.001),但轻度与未放牧间、中度与重度间均无差异(P>0.05)。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在分别在未放牧、轻度和重度放牧下最低(P<0.05)。土壤碳分解、固定和甲烷代谢相关基因绝对丰度均在未放牧下最高,轻度放牧下最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放牧均改变了细菌、真菌和功能基因的β多样性,不同放牧强度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基因结构均发生显著变化。4.土壤有机碳与土壤p H、电导率、容重和全磷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水分和孔隙度指标等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丰富度及两类优势细菌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放线菌门、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三类优势细菌和优势真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有机碳与碳分解基因cdh、man B、sga、naglu和iso-plu、碳固定基因acs B、mct和smt A以及甲烷代谢基因mmo X和pqq-mdh的绝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受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正向调节,其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下降直接导致有机碳含量降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毛管持水量、大团聚体减少,且土壤p H、容重、小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增加导致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富度下降,间接调节有机碳含量降低。5.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碳矿化量不同,未放牧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最高,随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不同放牧强度间差异显著(P<0.001)。土壤有机碳化学官能团结构中烷氧碳含量最高,其次为烷基碳、芳香碳和羧基碳。放牧显著降低土壤烷氧碳(P<0.05),但不同放牧强度间均无差异(P>0.05)。轻度放牧下烷基碳和羧基碳均显著高于未放牧、中度和重度放牧(P<0.05)。未放牧和轻度放牧芳香碳显著低于中度和重度(P<0.05),但未放牧与轻度;中度和重度间均无差异(P>0.05)。放牧降低土壤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10(P<0.001),其变化趋势与芳香碳变化相同。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碳矿化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温度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6.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碳矿化量降低,但不同放牧强度土壤碳矿化的影响因素不同:轻度放牧下土壤碳矿化主要受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影响,中度放牧土壤环境和微生物的变化共同调节碳矿化,重度放牧土壤非生物因素、团聚体结构和微生物群落耦合调控碳矿化的降低。综上所述,荒漠草原长期不同放牧强度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碳循环相关功能基因的改变是调控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碳矿化是有机碳变化的重要特征,放牧导致有机碳矿化量降低,但不同放牧强度下的驱动机制不同。
其他文献
在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占用部分耕地,导致我国耕地面临总量减少、质量不高、生态退化以及“非农化”“非粮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在“六稳六保”的形势下,耕地保护的压力逐渐增大。基于此,分析耕地保护的时代背景、现状、保护任务等,从建立多维度耕地保护机制、推进保护工程建设两方面提出耕地保护的具体路径,为合理利用耕地、坚守耕地红线提供参考。
期刊
农林复合经营是常见的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多年来,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丰富和完善其内涵,已形成有利于产出的农林复合经营体系,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这一领域的发展与成熟,关于农林复合经营诞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针对半干旱地区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并不成熟。半干旱地区农林复合经营具有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梳理发现半干旱地区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即自然自发
学位
功图计量是利用抽油机的示功图计算产量的一种软件量油方式,具有成本低、易维护、方便快捷的优点。通过提升功图计量技术、合理修正计量结果、采取多项改进措施,能够保证功图计量的精度,成功替代传统的单井计量方式,从而降低单井建设投资、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信息化水平。
期刊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的背景下,草原作为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在农牧业生产和生态调节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作为牧区发展最重要的支持政策,对于协调牧区、牧业和牧民的全面发展,促进牧区振兴战略,实现牧区生产、生活与生态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牧户维持生计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因此,如何客观认识草原牧区畜牧业发展水平,研究如何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同时实现牧区牧户畜牧业生产的可
学位
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正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方方面面。中国处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更易受其影响。特别是对西部生态脆弱、敏感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迟缓的农村牧区而言,无论是生态安全保障的自然资源还是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的农业,又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其脆
学位
“十四五”时期是草原畜牧业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转型期,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要聚焦新要求、应对新挑战。在全面推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适度规模经营的提出为新时期中国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要求。立足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适度规模经营是保证草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牧民增收的重要模式,是优化现阶段畜牧业经营格局、加快草场流转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草场、劳动力与资本等生产要素优化配
学位
高加索三叶草(Trifolium ambiguum)是一种多年生根蘖型豆科牧草,具有适应性强、抗逆性突出等优良性状。但是,结瘤固氮能力弱限制了其推广种植。以高加索三叶草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根瘤内细菌多样性,探究其结瘤固氮机理,旨在找到可以高效结瘤固氮的菌株,提高其接种后的固氮能力,为高加索三叶草的推广应用突破固氮壁垒。本研究对高加索三叶草根瘤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后的菌株进行表型多样性测定和遗传
学位
全球变化正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可持续性发展。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和氮沉降增加,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等严重问题,进而影响草原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食物产品、生态屏障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调节作用。荒漠草原是亚洲中部独有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处于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区,也是全球变化影响的敏感区。但是,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荒漠草原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三个要素的系统性评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学位
干旱是制约牧草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逆境因素之一。研究牧草响应干旱胁迫的形态、生理反应以及分子机制,挖掘干旱应答基因,对牧草抗旱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 L.)属于一种抗寒、耐旱且适应性强的多年生豆科牧草,是研究豆科植物抗旱机制和挖掘抗旱基因的理想材料,同时也具备开发为优良牧草资源的潜力。本研究以土默特扁蓿豆为供试材料,02982和03056扁蓿豆种质为对照
学位
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及其微生物互相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复杂的,家畜一方面通过采食影响植物的群落特征,另一方面通过践踏和粪尿返还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而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进一步调控土壤的养分循环过程,直接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氮素是荒漠草原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因此,为了系统的阐释植物的氮素吸收特性及生长特性对载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