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导滨蒿内酯杀螨作用的钙信号通路基因及其靶点功能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s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对害螨的作用机制是开发新型植物源杀螨剂的重要策略。滨蒿内酯是一种简单的天然香豆素类衍生物,可从中草药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中分离提取获得,对害螨具有高效的杀螨活性,但其作用机制和靶点仍不清楚。本论文旨在系统地探索滨蒿内酯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杀螨的潜在分子靶点,并为指导未来将滨蒿内酯用作全球农业害螨的杀螨药剂提供基础支撑。本文利用RNA-Seq、RNAi技术、荧光标记[Ca2+]i浓度测定技术、原核表达技术、真核表达技术、GST pull-down技术和电压钳技术等实验技术,全面而系统地对滨蒿内酯的杀螨机制和和潜在分子靶点进行探讨;以新颖靶点Ca2+信号通路为切入点,从分子靶标筛选、功能基因分析和活性靶点验证三个层次系统揭示了滨蒿内酯杀螨活性的毒理学分子机制,明确了滨蒿内酯杀螨的作用机理和分子靶标,揭示天然产物滨蒿内酯杀螨活性的新颖靶标位点,主要结果如下:1滨蒿内酯对朱砂叶螨杀螨活性相关的候选靶基因的筛选及鉴定荧光标记[Ca2+]i浓度测定表明,滨蒿内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著增加昆虫Sf9(Spodoptera frugiperda,草地贪夜蛾)细胞中的[Ca2+]i水平。其次,滨蒿内酯胁迫下朱砂叶螨的RNA-Seq数据分析表明:在滨蒿内酯和溶剂处理害螨48 h后,251个基因被确定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92个基因上调,59个基因下调;使用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在GO和KEGG分析的前10个富集条目中,最富集的条目分别是“VGCC复合物”和“钙信号通路”。这些结果表明,朱砂叶螨体内的Ca2+信号通路基因被滨蒿内酯过度激活。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互作网络分析显示,钙调蛋白(Ca M1)是L-、T-和N-VGCC的主要相关信号分子;q PCR和RT-PCR分析表明,VGCCs和Ca Ms介导的钙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被不同浓度滨蒿内酯(LC70、LC50和LC30)激活;与其他Ca2+信号通路基因相比,滨蒿内酯对L-VGCC和Ca M1基因表达的上调更为显著。最终,确定了1条L型-电压门控Ca2+通道(VGCC)(Tc L-VGCC)、1条T型VGCC(Tc T-VGCC)、1条N型VGCC(Tc N-VGCC)和5条钙调蛋白(Ca M)(Tc Ca M1-5)介导的“钙信号通路”基因作为滨蒿内酯对朱砂叶螨杀螨活性相关的候选靶基因进行下一步研究。2朱砂叶螨Ca2+通道(Tc L-VGCC、Tc N-VGCC、Tc T-VGCC)和钙调蛋白(Tc Ca M1-5)基因的生物学功能2.1朱砂叶螨3条钙离子通道基因(Tc L-、Tc T-、Tc N-VGCC)和5条钙调蛋白基因(Tc Ca M1-5)的克隆及序列分析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3条钙离子通道基因(Tc L-、Tc T-、Tc N-VGCC)都有四个功能区(结构域I-IV),每个功能区由6个跨膜α-螺旋片段(S1-S6)组成;Tc Ca M1和Tc Ca M5分别包含4个和2个EF-hand结构域,Tc Ca M3包含1个跨膜α-螺旋,Tc Ca M2和Tc Ca M4不具有任何功能结构域;进化树分析表明,Tc L-、Tc T-、Tc N-VGCC与相应的昆虫纲、蛛形纲亲缘关系近,Tc Ca M1和Tc Ca M5与相应的蛛形纲亲缘关系近,Tc Ca M2、Tc Ca M3和Tc Ca M4与相应的昆虫纲亲缘关系近,而都与哺乳动物亲缘关系远;q PCR和RT-PCR分析表明,Tc L-、Tc T-、Tc N-VGCC和Tc Ca M1-5基因在朱砂叶螨所有发育阶段(卵,幼螨,若螨和成螨)都有表达。2.2朱砂叶螨Ca2+通道(Tc L-、N-、T-VGCC)和钙调蛋白(Tc Ca M1-5)基因的RNAi研究q PCR和RT-PCR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沉默Tc L-、Tc T-、Tc N-VGCC和Tc Ca M1-5基因的RNAi效率为50-72%;此外,L-VGCC和Ca M1的同时RNAi效率分别为68%和60%;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分别沉默Tc L-VGCC和Tc Ca M1基因的螨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27倍和5.51倍),且同时沉默L-VGCC和Ca M1基因对螨虫死亡率的影响最大(11.48倍),表明Ca M1-和L-VGCC-介导的Ca2+信号通路基因在滨蒿内酯的杀螨机制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3滨蒿内酯激活朱砂叶螨Ca M1和L-VGCC基因介导的Ca2+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钙调蛋白(Ca M)活性检测表明,滨蒿内酯在体外可以间接激活原核表达的Ca M1重组蛋白,其EC50值为4.92μM;细胞内[Ca2+]i浓度分析表明,滨蒿内酯处理过表达Ca M1的Sf9细胞中的[Ca2+]i显著高于GFP表达细胞中的[Ca2+]i,证实了滨蒿内酯激活了Ca M1介导的螨体内Ca2+信号通路。电生理分析表明,在没有Ca M1的情况下,滨蒿内酯显著增加了仅表达L-VGCC的卵母细胞中的电流,EC50值为5.54μM;与Ca M1不同,在高浓度(>10μM)作用下,单独使用滨蒿内酯不会阻断Ca2+通道活性;Ca M1增强了滨蒿内酯对L-VGCC钙通道的激活作用;滨蒿内酯显著增强Ca M1介导的Ca2+依赖性促进(CDF)和阻断Ca M1介导的Ca2+依赖性失活(CDI)。4滨蒿内酯对朱砂叶螨Ca M1和L-VGCC介导的Ca2+信号通路的靶标定位4.1朱砂叶螨钙调蛋白(Ca M1)对L-型Ca2+通道(L-VGCC)的调控机制GST pull-down分析表明,钙调蛋白(Ca M1)可以与L-VGCC的N-末端(NT)和C-末端(CT)的近端CT1基序(CT1(包括EF-hand、Pre IQ和IQ基序)、CT1B(包括Pre IQ和IQ基序)、Pre IQ和IQ结合且呈浓度依赖性;在1 m M Ca2+浓度条件下,多个Ca M1分子可与L-VGCC的C-末端(CT)的CT1B或CT1结合;Ca M与Ca2+通道的N-末端(NT)结合需要较高的[Ca2+]i;在1 m M Ca2+浓度条件下,对Ca M1与GST融合蛋白亲和力的大小进行排序,顺序如下:CT1B>CT1≈IQ>Pre IQ>NT;在100 n M Ca2+浓度条件下,对Ca M1与GST融合蛋白亲和力的大小进行排序,顺序如下:Pre IQ>NT>CT1B>CT1>IQ。4.2滨蒿内酯对朱砂叶螨Ca M1和L-VGCC介导的Ca2+信号通路的靶向调控位点GST pull-down分析表明,滨蒿内酯显著促进了钙调蛋白(Ca M1)与L型-Ca2+通道(L-VGCC)的C-末端的IQ结构域的结合;L型-Ca2+通道(L-VGCC)中的IQ结构域(Ca M1结合的保守基序)突变为AA基序,显著降低其与Ca M1的结合能力(下降了66.78%)。电生理实验表明,野生型Ca2+通道(L-VGCC)(WT-IQ)显示出显著的Ca2+依赖性失活(CDI);与WT-IQ通道相比,突变型L-VGCC(MT-AA)通道的CDI值比其高了2.72倍,而MT-AA通道的CDF值比其低了1.51倍,结果表明,L-VGCC的IQ基序突变促进了Ca2+通道的CDI并阻断了Ca2+通道的CDF;在表达突变型Ca2+通道(MT-AA)并用滨蒿内酯(EC50,5.54μM)预处理的卵母细胞中,表现显著的Ca2+依赖性失活(CDI),结果表明,滨蒿内酯通过增强Ca M1-IQ相互作用从而阻断Ca M介导的L-VGCC的CDI或促进CDF。5滨蒿内酯对朱砂叶螨杀螨作用的新靶点功能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得出滨蒿内酯对朱砂叶螨Ca M1和L-VGCC介导的Ca2+信号通路的靶向调控位点的模型:在低[Ca2+]i下,Ca M主要以无Ca2+形式(apo Ca M)存在,并以相对较高的亲和力与Pre IQ(Ca2+通道的CT基序)相互作用,产生基础通道活性。由于apo Ca M对IQ/NT区域的亲和力相对较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很小。然而,当[Ca2+]i增加时,Ca2+与Ca M结合,形成Ca2+/Ca M,其与IQ基序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从而触发促进Ca2+依赖性促进(CDF)。滨蒿内酯作为激动剂在该位点诱导IQ/Ca M结合,然后以浓度依赖性方式诱导Ca2+通道活性。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滨蒿内酯的作用方式涉及靶向Ca M1和L-VGCC之间的界面以及调节下游Ca2+信号通路。有趣的是,Ca M1增强了滨蒿内酯的通道激活作用。滨蒿内酯激活Ca M结合位点,该位点位于Ca2+通道C-末端的IQ基序中。因此,IQ基序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新型“绿色杀螨剂”结合的新靶标位点。它的鉴定可能会加速新型杀螨剂的开发,以控制全球范围内的破坏性植食性害螨。此外,本研究的结果可能有助于开发基于L-VGCC的靶标特异性绿色杀螨化合物。
其他文献
镉(Cd)是对水生生物最具毒性的重金属之一。由于冶炼快速发展、矿物过量燃烧、农药广泛使用、矿山废物意外排放以及岩石自然风化等各种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水生态系统持续受到Cd污染。Cd污染会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存产生负面影响。重金属暴露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始于重金属累积。然而,Cd对鱼类的致死毒性与其在鱼体的累积量的关系尚存在较多争议。分析文献发现,已有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未能给出确切的组
学位
双生病毒是一类在全球范围广泛发生的单链环状DNA病毒,可侵染多种经济作物并造成严重损失。双生病毒基因组共编码6-8个蛋白,分别参与病毒基因组DNA复制、转录、组装、移动和介体昆虫传播等过程,其中,在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中,只有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曲顶病毒属(Curtovirus)、芜菁曲顶病毒属(Turncurtovirus)和番茄伪曲顶病毒属(Top
学位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是一种重要的农林业害螨,化学防治仍是对其防控的最有效手段。农药长久且不合理、不科学的使用,加上二斑叶螨具有世代历期短,繁殖能力强等生理特性,造成其抗药性问题比其他农业害虫更显突出,目前能够高效控螨的农药资源已越来越少。乙唑螨腈(cyetpyrafen)是我国自主研发并于2017年正式上市的丙烯腈类新型杀螨剂,其作用位点为线粒体复合物Ⅱ(Mitoch
学位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环境中快速传播及其对人类健康构成的潜在威胁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业中的滥用使得畜禽粪便成为耐药菌、ARGs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的储存库。施用粪肥替代化肥并提升土壤肥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但也有可能导致粪肥中携带的ARGs在土壤中传播。四川
学位
本论文研究有限群的数量性质与群结构的关系,主要研究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限群的不可约特征标的平均余维数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讨论了不可约特征标的平均余维数与群的可解性、超可解性、幂零性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单群的素图不连通性质对单群的唯一决定性,对散在单群、K3-单群、交错群讨论它们在素图不连通时能否由其阶唯一决定问题.全文共分为六章.第1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结果.第2章介绍本文需要用到的一些重
学位
柑橘主要通过嫁接进行繁殖。嫁接将来自不同遗传背景的材料组合成新的植株,砧木和接穗之间相互作用决定着柑橘的园艺性状和抗性。利用砧穗互作能够使树体矮化、缩短童期、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增强植株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目前关于砧穗互作的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生化水平、营养吸收转运、信号传导、基因的差异表达以及砧穗之间遗传物质(m RNA、mi RNA和si RNA)的交流。已有研究指出,柑橘砧穗互作会影
学位
设群G是一个有限群.若群G的所有不可约特征标都可由其正规子群的线性特征标诱导,则称群G是正规单项群.本文主要研究极大类p群的不可约特征标维数,特别是正规单项极大类p群的不可约特征标维数.本文的主要结论出现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在第三章中,本文主要考虑极大类p群.首先从不可约特征标拟核的角度给出有限p群为极大类p群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令G是pn阶的有限p群.则G是极大类p群当且仅当G恰有n-1个不同阶的
学位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是一种革兰阴性病原菌,根据荚膜抗原不同可分为A、B、D、E和F 5种荚膜血清型,可导致多种家禽、家畜、甚至是人类患病。在牛群中,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牛肺炎,给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针对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疫苗和抗生素,但国内只有针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的B型疫苗,尚无针对A型的有效疫苗,且不同血
学位
农药在保障农作物健康、增产和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引起了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农产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顺利实施,农药用量实现了零增长,同时农药利用率显著提高。2020年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为40.6%,比2015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同时国家还将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力
学位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随着人机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其在现实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人们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担忧,推动着人类开展人工智能道德方面的研究,以使智能系统的规范行为和道德决策能够符合人类社会的伦理标准和道德规范,从而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可靠、可控,推动人机和谐发展。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标可信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遵循人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