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法隐喻发展研究--以语言学学科硕博学位论文为例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198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法隐喻作为学术语言的一项重要特征,能够推进论证的展开并增强论述的客观性、权威性、逻辑性与经济性,对提升学术写作质量至关重要,而且有助于产生良好的认知效果。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语法隐喻及其使用的研究呈现出理论研究日益丰富与完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与拓展的趋势。然而,目前关于语法隐喻发展特征的研究尚不多见,更鲜有针对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语法隐喻发展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选取近五年毕业于国内一流高校英语语言学学科的5名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其在硕博两学位阶段所撰写的英文学位论文作为研究语料(共计10篇),选取其中的摘要与结论部分建立语料库,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19.0,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考察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自硕士至博士期间学位论文中语法隐喻的使用情况,通过探究如下三个研究问题,揭示我国高级英语学习者语法隐喻使用中所呈现的发展特征:
  1.中国英语学习者硕博两阶段学位论文中,各类型语法隐喻在语篇中呈现何种分布特征?2.中国英语学习者硕博两阶段学位论文中,各类型语法隐喻的应用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国英语学习者自硕士至博士研究生阶段,语法隐喻呈现何种发展特征?
  研究发现:1.就标准频次而言,被试者自硕士至博士研究生阶段,语法隐喻运用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来说,名物化使用占据绝对优势,其次为语篇隐喻的使用,而人际隐喻仅呈现为数不多的数例。(1)名物化隐喻方面,动词性名物化与形容词性名物化的使用频率最为显著,其它三类则鲜少使用。(2)人际隐喻方面,语气隐喻完全未被应用,情态隐喻也仅现数例。(3)语篇隐喻方面,衔接性隐喻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信息结构隐喻,而主位结构隐喻也仅发现有数例应用。虽然衔接机制隐喻表现出较高的使用频率,但是语篇隐喻总体使用类型较为单一,多为高频词汇的重复使用。2.T检验数据分析发现,自硕士至博士研究生阶段,个体的语法隐喻及子类的使用均呈现显著性差异,语法隐喻使用体现出显著性增长。3.通过卡方分析,硕士组与博士组各组内语法隐喻及子类的使用均呈现显著性差异,体现硕士与博士各群体内,个体间语法隐喻使用水平较为悬殊。
  以上研究发现表明:1.我国高级英语学习者自硕士至博士研究生阶段,语法隐喻运用能力总体有所提升,语法隐喻意识有所提高。然而,对名物化及语篇隐喻的运用类型尚显单一,语言表达缺乏多样性与丰富性。被试对象在硕博两阶段都未使用语气隐喻,同时,尽量避免对显性主观表达形式的使用,说明被试对象已形成了较好的文体意识,能顾及学术文体的客观性约束,但是对显性客观的情态隐喻表达仍显保守。2.就个体发展而言,自硕士至博士阶段隐喻使用体现出显著性增长,说明被试个体自硕士至博士研究生阶段,语法隐喻产出能力实现了较大提升。3.硕博各组内的显著性差异揭示了我国硕博士研究生即使在高水平学位阶段,仍存在学术写作水平良莠不齐的问题,语法隐喻产出能力与学术写作水平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该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我国高级英语学习者语法隐喻使用现状提供新的证据,对丰富语法隐喻的实证研究,提升英语学习者的隐喻产出能力及学术写作水平,同时对高校外语写作教学实践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针对艺术与科技两种文化的冲突,美国文论家苏珊·桑塔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新感受力”美学观,认为不应将艺术与科技对立,一方面当代艺术吸纳了科学理性精神及科技手段,受众的艺术观需要随之改变;另一方面工业社会以来人们出现了感官麻痹,需要新的感受能力接纳新艺术,进行艺术欣赏和批评。桑塔格抛弃了文学教化论,反对古希腊摹仿说影响下创作动机和批评模式的单一,重申创作动机的多样性和文艺表现的丰富性;将文艺欣赏
学位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该剧在中国的翻译已有百年的历史,积累的文献浩如烟海。进入新世纪以来,《哈姆雷特》在中国的翻译仍然持续不断,为国内对该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新的视角,引发了中国学界对其人文思想、悲剧精神和艺术特色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另外,百年以来随着《哈姆雷特》的不断翻译,该剧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各个时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五四时期”对胡适文学思想和鲁迅小说的
学位
本文主要以贾平凹四部作品的电影改编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贾平凹小说电影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及审美意义与价值。  本文以贾平凹的四本小说《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高兴》和电影《月月》《野山》《乡民》《高兴》为研究对象,对这八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本论文除绪论外分为五章,旨在以四本小说为参照,分析改编电影的手法及特征,为小说的电影改编总结经验。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来源、选题意义、
学位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唐诗,代表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唐诗选本众多,至今仍有三百余种,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其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深得广大读者喜爱,更是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译本层出不穷,对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符号学,作为崭新的跨学科理论,融符号学、语言学和社会学于一身,它从符号的本质属性——
学位
转喻具有概念性质,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已获共识,但仍有不少争议问题需加以系统全面研究。有些转喻基于空间部分-整体关系中的相邻性,体现为原型核心,有些则倾向于边缘化且依附于情境。本文基于原型理论,围绕转喻及层面化与区激活,比较转喻及其相关语义过程的异同点,讨论层面化和区激活是否应归为转喻,进而厘清转喻及其相关现象之间的关系。具体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转喻是否有程度区别?换言之,转喻
学位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久负盛名。虽然对《道德经》的译本已有大量的对比研究,但对于近十年的译本却甚少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研究。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选取英国学者亚瑟·韦利1937年译本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2018年译本的23个实例,运用生态翻译理论研究和分析两译本在产生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  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于2001年最早提出的。胡教授将翻译定义为是
批判性讨论能力指的是一种识别、分析、评估和提出书面或口头论辩的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批判性讨论的实践得以实现。虽然几十年来学界一直在强调它的重要性,但教育界对该能力的重视和应用并不十分显著。  2016年以来,江苏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项目一直致力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该批判性讨论能力,旨在帮助学生学业和职业发展。本研究意在揭示在这次教学改革中,大学英语学生究竟能否以及如何通过批判性讨论实践来提高他
学位
方法部分作为学术论文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描述研究过程同时向读者展示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允许实验的可重复性。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学术论文的体裁研究大多集中于论文摘要、引言、结果和讨论部分,虽有少数涉及到方法部分且多集中于应用语言学科,而对于工程类学科学术论文方法部分的研究很少,鉴于此,其体裁特征非常值得探讨。  机械和生物医学工程分别是工程领域内的基础性学科和新兴交叉性学科。本文对
《庄子》作为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其英译本多达二十几种,其中理雅各的译本一直以来都是公认的权威译本,且该译本呈现出明显的“深度翻译”现象。“深度翻译”这一概念强调通过注释、伴随的注解、前言等,将翻译文本置于一个丰富的文化与语言语境中,帮助目标语读者充分理解源语文化,从而真正尊重源语文化。但纵观国内外研究,从深度翻译这一视角对理雅各译本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  因此,本文以理雅各《庄子》英译本,尤其是
学位
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的兴起,基于语料的研究方法也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众多研究课题中,翻译共性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莫娜·贝克所提出的翻译共性假设而且其翻译研究数据来源于非韵律文体。因此,用诗歌翻译来验证翻译共性假说是有必要的。  卞之琳作为中国新诗诗人代表之一,写诗译诗。作为诗人译者,卞之琳的诗歌翻译揭示了诗歌的本质。本论文试图用卞之琳的诗歌翻译为研究语料来验证翻译共性假说。本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