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氨酸手性分离膜的制备及结构与能研究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ych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手性药物需求量的增加,寻求一种高效获取光学纯手性药物的分离方法成为制药领域的研究热点。膜分离法因具有成本低、分离效率高、无污染、易于放大等优点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本研究以苯丙氨酸为拆分对象,研究开发一种兼具手性识别和温度敏感性的新型手性分离膜。  首先,将L-苯丙氨酸乙酯盐酸盐通过酰化反应制备手性单体L-苯丙氨酸乙酯丙烯酰胺(AAc-L-PheEt),进而与温敏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共聚合成手性微凝胶Poly(NIPAM-co-AAc-L-Phe)。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表征了其结构与组成;采用浊度法和差式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微凝胶的温敏性;采用旋光仪分析了微凝胶的手性拆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可成功合成手性单体和手性微凝胶,且手性微凝胶具有温敏性和手性拆分性能。随着微凝胶中手性基团数量的增加,微凝胶的体积相转变温度(VPTT)降低,手性拆分性能增强,最高分离率达75%。  进而,将碱处理的聚偏氟乙烯(PVDF)与NIPAAm通过自由基共聚制备出了温敏成膜基质PVDF-g-PNIPAAm。将手性微凝胶与PVDF-g-PNIPAAm共混,采用相转化法制备出了PVDF-g-PNIPAAm/Poly(NIPAM-co-AAc-L-Phe)温敏手性分离膜。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研究了共混膜的成膜过程、孔结构和分离性能,以及成膜过程中凝固浴温度、凝固浴组成对其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微凝胶后共混体系的成膜时间变长,膜表面孔结构增多且孔径变大,亲水性能提高,水通量变大,膜对苯丙氨酸外消旋体具有拆分性能。采用超声时域反射法在线监测成膜时间发现,凝固浴温度为30℃时成膜速度最慢;共混膜均呈现指状孔结构,且30℃时所成膜的膜孔最大;不同凝固浴温度下制得共混膜均具有拆分性能,30℃条件下制备的共混膜拆分性能最好,分离率可达14.13%;凝固浴中分别加入乙醇和DMF后,体系发生相分离所需非溶剂量增加,且成膜速度变慢,膜孔由指状孔向海面状孔转变,膜厚度变薄,亲水性增强,水通量提高,均具有温敏性和拆分性。含30%乙醇凝固浴制得的共混膜拆分性能最好,分离率高达14.31%,20%和30%DMF凝固浴制得的共混膜的拆分性能基本持平,分离率高达14.39%。
其他文献
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步枯竭和环境危机,全世界对纤维素纤维的需求在逐年提高。而现有人造纤维素纤维的传统粘胶工艺对环境有污染,这就为CC纤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纤维素氨基甲
学位
本文量化考察了在线纺丝工艺对聚氨酯(PU)系中空纤维微孔膜结构的影响,分析和优化了后处理条件;同时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几种常见污染物对所得中空纤维膜的污染机理进行研究;将
本文首次尝试利用食品级多糖果胶钙交联微囊包埋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GG(LGG),微囊尺寸可根据需要由微米级到毫米级之间调整。测试了微囊的载体性能,进而考察了在体外模拟释放过
膜污染是限制膜技术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的瓶颈,膜材料是影响膜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开发和研究亲水性膜材料或者提高现有膜材料的亲水性被认为是改善膜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位
聚酰胺6工程塑料的化学改性是当前的热门研究方向,化学改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分子水平设计,合成预期性能的聚合物产品。  本文利用聚酰胺6末端具有高反应性胺基官能团的特
制药行业已成为我国重点管理行业,其行业排放废水也成为环境监测治理的重点对象,本课题以湖南某上市制药企业为背景,通过对该厂排放废水进行水质水量的分析,并采取相关实验研究,拟采用以水解酸化+厌氧生物处理(IC)+污泥减量化多级接触氧化处理(Modified 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简称MCOP)为主体的处理工艺,以满足废水稳定达标排放的处理要求。工程整体试验结果表明:原水经
学位
电致变色是在外加电压下产生可逆光学变化的一种现象,而氧化镍则是诸多电致变色材料中的一种阳极电致变色材料,其可以在正电势下呈棕色态,而在负电势下又可以转变为无色态。
与传统的无机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重量轻、柔性和可大面积制造等优点。对光活性层材料的改进,尤其是对共轭聚合物材料结构和性能的改进是目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探究共轭聚合物材料对光伏电池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给体-受体组合的分子策略制备了两个系列八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其中,以苯并二噻吩为给体单元,呋喃(噻吩/硒吩)并异苯并噻吩二酮为受体单元所合成的聚合物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