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及Hp分型的关系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分型的相关性,以期将中医的宏观辨证与西医的微观检测指标有机结合,分析CAG的中医病因病机演变规律,为中医中药辨证治疗CAG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保证临床治疗用药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方法:
  1.在参考指南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临床调查表。
  2.收集2018年03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西安市中医医院脾胃科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共186例,经胃镜及病理诊断为CAG,并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再由本科两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对采集的资料完成辨证分型,并达成一致。
  3.搜集并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胃镜、病理结果,中医证型,记录血清PGⅠ、PGⅡ及其比值PGR,Hp分型结果,填写临床调查表,建立数据库。
  4.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CAG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不同证型的血清PGⅠ、PGⅡ、PGR的值和Hp分型的分布规律,井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共搜集符合研究标准的CAG患者186例,其中脾胃虚弱证51例(27.42%),脾胃湿热证46例(24.73%),肝胃气滞证40例(21.51%),肝胃郁热证32例(17.20%),胃阴不足证11例(5.91%),胃络瘀阻证6例(3.23%)。性别在不同证型间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证型组男女进行比较,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和胃阴不足证中女性人数高于男性,脾胃虚弱证和脾胃湿热证中男性人数高于女性,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CAG发病多集中在45-65岁年龄段,以脾胃虚弱证为主;45岁以下以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为主。
  2.CAG中医证型与Hp分型的相关性:Hp阴性患者81例(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Hp阳性患者105例(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其中阳性患者105例中:Hp抗体I型患者66例(35.48%),Hp抗体II型患者39例(20.97%)。
  3.CAG中医证型与血清PG关系分析:血清PGⅠ均值水平从高到低,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阻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弱证和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的PGⅠ含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4,0.01<0.05)。脾胃湿热证和肝胃郁热证的PGⅠ含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05),脾胃湿热证和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的PGⅠ含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2、0.30、0.70>0.05)。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的PGⅠ含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1,0.15,0.90>0.05)。肝胃郁热证和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PGⅠ含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7,0.55>0.05)。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阻证的PGⅠ含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6>0.05)。
  各证型PGⅡ均值含量关系: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弱证和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的PGⅡ含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0.001<0.05),脾胃虚弱证和胃阴不足证的PGⅡ含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5)。脾胃湿热证和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的PGⅡ含量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96,0.53,0.27,0.69>0.05)。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的PGⅡ含量比较差异均不有统计学意义(P=0.47,0.22,0.65>0.05)。肝胃郁热证和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的PGⅡ含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1,0.95>0.05)。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阻证的PGⅡ含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9>0.05)。
  各证型PGR的均值比较为: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各证型间的PGR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CAG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一定规律,主要集中在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其次为肝胃气滞证,三种证型占总病例数的68.28%。
  2.患者性别、年龄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其中女性患者以肝胃气滞证多见,男性患者多集中在脾胃虚弱证。发病年龄多集中在45-65岁年龄段,此次研究未能证明CAG中医证型与病程的相关性。
  3.中医证型与Hp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Hp阳性患者中医辨证多为脾胃虚弱证和脾胃湿热证。其中阳性患者中,Hp抗体分型多为I型。
  4.CAG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PG关系密切,若血清PGⅠ水平偏低,多辨为脾胃虚弱证,若PGⅠ含量较高,则患者中医辨证多为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和胃络瘀阻证。
  4.CAG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PG关系密切,若血清PGⅠ水平偏低,多辨为脾胃虚弱证,若PGⅠ含量较高,则患者中医辨证多为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和胃络瘀阻证。若PGⅡ水平偏低,则患者中医辨证多为脾胃虚弱证,若PGⅡ水平偏高,多辨为胃络瘀阻证和肝胃郁热证。各证型间的PGR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将PG血清学数值作为CAG中医宏观辨证的参考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的中医证候学情况、肺痨证型与肝损伤证型的关系及肝损伤的证型与微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中医病因病机,介绍导师治疗经验,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进行研究,前往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中西医结核科,查阅电子病历,收集符合纳入
目的:本研究使用大鼠肝纤维化造模技术及大鼠肝窦内皮细胞(Hepatic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HSECs)分离培养技术,构造体外大鼠HSECs纤维化损伤模型,以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作为研究药物对其进行干预,通过观察药物干预后,对大鼠HSECs纤维化损伤模型表面窗孔数目、窗孔直径、窗孔总面积及细胞铺展情况的影响,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芪黄颗粒治疗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气虚血瘀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芪黄颗粒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气虚血瘀型)患者,改善其临床症状的相关作用及机理,以期为今后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气虚血瘀证的临床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2018年01月至2019年09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一科门诊诊治和住院收治的80例纳入符合标准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心肌病病例。将80例患者
目的:通过与两对照组比较,观察温通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收治的慢性肾衰竭伴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型,共11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常规针刺组、温通针法组,三组患者均按慢性肾衰竭基础达标治疗,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针对胃肠道症状以对症治疗;常规针刺组选用中脘、气海、三
目的:失眠是脑病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称之为“不寐”,随着社会压力及生活节奏的变快,人们的精神压力普遍较重,使得失眠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现代医学对于失眠的治疗主要依靠镇静类药物。但由于人们顾虑使用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临床依从性并不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有着良好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从古至今,关于失眠的论述从未间断,各种独
学位
目的:通过对就诊于陕西省中医院的26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总结出西安地区该病的中医临床特点。  方法:通过门诊问诊收集患者临床四诊资料,整理病例资料并逐项录入“西安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表格中。根据“证素量表”的诊断权值,逐个计量症状对应证素诊断权值,依据证素总权值确立诊断证素;按照证候诊断规律,对高频证素组合进行证候诊断。对一般资料、证素、证素组合、证候用SPSS22
目的:通过建立IgAN模型大鼠并使用不同的药物进行干预,观察大鼠的整体状态、生化指标和肾脏病理指标,比较各组药物的治疗效果,探讨IgAN大鼠肾内小动脉病变的发生机制,以及黄芪甲苷(AS-Ⅳ)对IgAN大鼠生化指标及病理表现的改善作用和干预肾内小动脉病变的作用机制,为IgAN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方法:采用口服牛血清白蛋白盐酸酸化水、皮下注射四氯化碳+蓖麻油,加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的复合方法,复制Ig
学位
目的:通过探讨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分期、Hp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现代医学微观检测与中医宏观辨证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精准化指标,同时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西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经胃镜及病理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并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366例患者;(2)按照《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通过对文献的学习,运用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理论探讨及研究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伏火”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  方法:门诊病人中筛选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包括脱落患者2例)和对照组35例(包括脱落患者3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加味半夏泻心汤煎剂,200m
目的:观察桃红化浊汤联合饮食、运动治疗湿热中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饮食及运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桃红化浊汤。两组治疗阶段均分为住院期及出院后,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血清生化指标、超声影像学的变化。  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严格按试验设计完成相关治疗,将数据整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