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滨河景观规划中历史文化的承载——对南京外秦淮河规划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guso198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地域扩张,越来越多的文物古迹被忽视和破坏,城市面临着文物古迹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这些文物古迹的规划建设逐渐重视起来,也指定和实施了一部分的措施和方案。但是虽然城市开发和滨河区的开发建设加快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设没有很好的保护这些历史资源,对继承历史文脉方面也十分不利。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滨河区如何保护文物古迹、如何更好的对文物古迹分类调查、分区规划和社会效益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尝试提出可供以后对滨河区进行研究的实例。 本篇文章总结了滨河区文物古迹的演化过程和文献研究综述,分析了滨河区中文物古迹规划的途径、分类方法、规划方法,并总结了当前滨河区中文物古迹规划的问题,最后以实例来验证这些方法和途径。希望能提供一个好的实例,以供后来研究者们作为参考。 本文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1)绪论 本章主要提出我国城市面临着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从而引发了我国历史文化保护的现实意义。本章也对历史文物古迹的概念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的滨河景观历史古迹保护的研究做了铺垫。 (2)古都滨河历史文物古迹的发展研究 本章节首先对历史文物古迹发展的各个时期的表现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总结了对文物古迹保护和规划的研究文献和法规,接着综述了国内对滨河区的规划研究,从整体上对滨河区的历史文物古迹进行了研究探索。 (3)古都历史文物古迹在滨河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通过对文物古迹的景观组织方式的分析,提出了文物古迹景观规划的三个规划途径:基于文化审美的滨河景观规划研究;基于城市意象学的滨河景观规划研究;基于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景观规划研究。对滨河区的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分区规划。 对文物古迹在滨河区的调查、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分区调查、分段规划。 (4)古都历史遗迹在滨河景观设计中的现状和问题 总结了我国文物古迹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滨河景观规划中对文物古迹进行规划的方法和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最后列举了实例进行验证。 (5)实例研究:外秦淮河及其周边景观的现状调查 南京外秦淮河及其周边地区对于南京来说具有很重大的历史意义、城市形态意义和生态意义。因此我们进行了对外秦淮河及其周边地区文物古迹分类调查和挖掘,分析了外秦淮河景观规划中存在问题。 (6)实例研究:南京外秦淮河及其周边地区的景观规划研究 本章节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滨河地区的文物古迹进行规划研究:一是对文物古迹的分类规划;二是对文物古迹的分区规划;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更能深刻的挖掘和合理的完成此规划的目的。 (7)结论和讨论 本章节主要是对本文的总结和研究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我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历史性城镇遍及全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历史环境、城市特色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目前,我国政府已十分重
以高铬合金磨球铸造工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工艺的缺陷。利用液压传动和机械振动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磨球铸造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为工艺优化提供了保证。 With high chro
土壤侵蚀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导致土壤生产力和环境调节能力下降。作为土壤侵蚀的主要诱因,降雨和风引起的土壤侵蚀对于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环
河(航)道边界定位是河(航)道测量的重要内容,对于内河航运交通、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对民用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为大比
长江洪灾是我国为患最严重,频率最高,抗灾费用最大的自然灾害,堪称中国的心腹之患。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致灾因子-夏季降水,尤其是暴雨事件的增多,孕灾环境-河道束窄淤高
本文在北江水系1985~1999年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以及Excel、Grapher、Mapinfo、SPSS等软件研究了北江水系河水主要离子化学特征以及研究时段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模式并没有出现西方传统城镇化中人口大规模、远距离地迁往大城市的现象,现实中农村人口实现了本区域的就地转换,形成了就地城镇化模式。中央一号
土地退化是一个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因各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地退化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成为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本文选取中关村科技园区为典例,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和重点企业走访的方法,对园区内的高新企业现状、效果、模式及创新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论文首先提出问题研究的意义,然
树木年轮因其分布广泛、容易获取、时间序列连续、定年准确以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而成为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代用资料之一。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落叶松属两个特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