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海马区神经发育的异常是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的发病因素之一。而间充质干细胞已被验证具有潜在神经元样分化能力。本研究采用精神分裂症转基因动物模型,使用人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早期干预神经系统发育缺陷的幼鼠模型,观察人间充质干细胞对这些小鼠成年后的异常行为是否有纠正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方法:实验组利用精神分裂症转基因幼鼠(三周龄),将培养至第三代的人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位微量注射于精神分裂症转基因幼鼠的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设有两个对照组:精神分裂症幼鼠颅内立体定位微量注射单纯培养液组(称之为“精分组”)和野生型正常幼鼠颅内立体定位微量注射单纯培养液组(称之为“正常组”)。待幼鼠成年后,观察其自主活动、焦虑状态、认知障碍及社交障碍等异常行为学表现与两对照组比较是否有差异,并通过对脑组织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进一步证明成年后小鼠颅内外源性人间充质干细胞是否仍有存活。 结果:实验组幼鼠成年后,旷场实验中行走的总路程较精分组小鼠明显增加;在中央区停留时间比较,实验组较精分组明显延长。三腔社交行为学实验中,实验组小鼠与精分组相比并未表现出对陌生幼鼠的明显兴趣,而正常组小鼠则对陌生幼鼠表现出明显的交流。高架十字迷宫显示,实验组较精分组在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缩短,而较正常组无明显差异。根据脑组织免疫荧光染色图片可知,外源性人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颅内仍有存活,但其结构可能已有部分改变。 结论:采用人间充质干细胞早期干预精神分裂症幼鼠,可以纠正精神分裂症小鼠在自主活动、焦虑状态、认知障碍方面的异常行为,但在社交行为障碍方面尚无明显纠正作用。本实验同时也证明了人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颅内可以存活一段时间并发挥其部分神经修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