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市民社会概念是理解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线索。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是面向现实,自觉反思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理论成果。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明确的提出了市民社会概念,阐发了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蕴,指认了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经济内涵,洞见到市民社会的现代性难题,由此颠覆了古代政治社会、近代文明社会对社会政治内涵的界定,而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审视与反驳,准确的将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界定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民社会概念是理解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线索。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是面向现实,自觉反思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理论成果。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明确的提出了市民社会概念,阐发了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蕴,指认了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经济内涵,洞见到市民社会的现代性难题,由此颠覆了古代政治社会、近代文明社会对社会政治内涵的界定,而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审视与反驳,准确的将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界定为资产阶级社会,并明确了市民社会批判的政治立场,由此撼动了西方传统市民社会概念的根基。马克思分别从现实性维度、批判性维度和历史性维度三个方面阐释与建构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与批判立场。马克思首先将被黑格尔神秘化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问题的考察回归于现实基础中,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指明黑格尔的国家的伦理机制无法解决市民社会的现代性难题,事实上,市民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利己主义已然成为统摄和支配国家的基本原则,这引发了现代世界的异化图景,为此,马克思明确提出市民社会批判的任务,主张以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取代政治革命实现人类解放,并历史的构想超越旧市民社会并表征新的文明社会形态的人类社会概念。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的资产阶级性质和批判立场开启了两种理论路向,它们是一脉相承、相互回响的。这两种理论路向分别从具体内涵、研究方法和实在主体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这具体表现为:在对早期市民社会概念的资产阶级社会内涵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述后,马克思便深入到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中,以商品作为市民社会批判的枢纽,掀开资产阶级社会资本运行逻辑的秘密;以辩证法作为市民社会批判的“解剖刀”与“建筑术”,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中阐发人类社会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以现实的人驳斥传统哲学抽象的人的设定,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被物的关系掩盖着的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剥削性,以此表征人的真正存在是社会化的人类或人类社会。以理清黑格尔与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关系为线索,展现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和批判立场及其所开启的理论路向,这在理论和现实上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园长在幼儿园发展当中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对于民办幼儿园,园长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素质决定幼儿园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前途。尽管我国如今民办幼儿园发展迅速,但发展质量依旧参差不齐。因而园长作为幼儿园的引路人,其作用显而易见。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侧重探究W园长从一线教师到园长身份的整个专业成长历程。笔者通过深入访谈和后期整理,将W园长的专业成长历程分为准备阶段、摸索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怎样的高校招生方式更公平,又要怎样实现高招公平?这些问题对于国家发展意义非凡,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难题。美国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迅猛,踞于世界首位。这与当时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有很大关系,其中之一便是平权法案。美国的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所以本文以平权法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政策对美国高校招生的影响。契约主义公平观是重视结果公平的政治哲学,平权法案是它的政策体现。通过制度重新分配社会资源,在自
中国古典小说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复仇故事。透过这些复仇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心理诉求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复仇行为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也存在于《三国演义》中。本文以《三国演义》中的复仇故事为研究中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三国演义》复仇故事进行梳理和分类。统计出《三国演义》中共有三十个复仇故事,从复仇动机的角度将这些故事分为三类,分别是家人之仇、他人之仇、个人之仇。其中,为家人复仇的故事有十
《庄子》中的“世界”是灿若云锦的。庄子以其天才的文心,勾勒出了现实、心灵与道德的“三重世界”,因而《庄子》一书表面文笔洒脱,不落言筌,而其内里思致谨严,伏脉千里。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四部分。绪论中简述了选题缘由,梳理了该论题的研究现状,以期寻找本文的突破口和创新点之所在。第一部分分析了《庄子》中的现实世界。首先笔者从庄子的身份与交往,不仕的态度展开了对庄子本人生存的现实世界的分析;其次简述了
20世纪中叶以来,在倡导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国际趋势下,“高大衔接”成为各国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同时,随着各国相继进入中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也愈发突出。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了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个体持续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在高中与大学之间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大学第一年,新生第一年经历及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
当前,残疾儿童教育公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提及和强调,残疾儿童作为社会中最边缘化和弱势的群体要想融入社会,就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如何加强残疾儿童群体教育权利的保护力度,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类别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与安置需求,是世界各国残疾儿童教育事业推进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从国际残疾儿童教育发展的趋势及人权的角度来看,通过政策制定与立法实施已成为保障残疾儿童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俄罗斯作为一
英美文化的分界问题历经了长时期的含混,无论是单一地将美国文化视作英国文化的衍生与附属,还是由于二者在特殊历史阶段的宗主国与殖民地关系将两国文化混为一谈,其观点都不准确。因此,对于“美国化”建构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刻了解美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公共事业、思想观念及文学作品以小见大,具体而细致地解读这位美国的“国父型”人物如何在社会生活、宗教伦理及道德行为等各方面塑造起
论文主要是以明治时期日本画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在明治时期具有代表性日本画画家的拼搏与探索下,对明治时期日本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所起到引领和推动的作用为主要论题。同时,以发掘与论证明治时期日本画画家在艺术创作、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的恒常体现为主要的论述内容。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对明治时期以前的传统日本画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重点对自飞鸟至江户不同时期的传
所谓“拟闺音”诗是指男性诗人以女性口吻或站在女性视角抒情达意创作出的一种诗歌类型。此类诗歌至唐鼎盛,其女性形象更以“性别交互”的独特视角,艺术再现了唐代女性的现实生活,暗示出了男性诗人的女性观与多样情思,并折射出“封建盛世”繁荣风貌下隐藏的多种社会矛盾与不公,极具写实精神。故本文选取唐代“拟闺音”诗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独特性与现实价值,从而展现唐代“拟闺音”诗的独特魅力。论文共分为六部
在现当代文坛中,师陀是一朵暗暗盛开,不为众人瞩目的“奇葩”。动荡混乱的喧嚣时代中,师陀以文字坚守着自己的个性,不随波逐流,不谄媚于俗。过客形象是师陀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也是表达师陀人生思考的重要侧面。师陀通过对乡村、小城、都市三种空间中过客的刻画,勾勒出了当时国民的生存状态,完成了对片面生存的批判与理想生存的追寻。在对师陀作品较为全面地阅读后,本论文以作品中的过客形象为主要论述点,对师陀作品进行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