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铅胁迫下玉米光谱敏感生育期变异探究与元素判别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安全是民生发展的命脉和根本保障,在我国农业污染检测治理已经提升至战略高度。本文面向植被污染机理不同的两种重金属元素铜(Cu)、铅(Pb)污染监测研究需要解决的重难点,设计三期玉米室内盆栽实验。采集铜、铅污染下玉米叶片关键生育期350~2500nm光谱反射率、玉米叶片中铜、铅含量以及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值(Soil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等理化数据。其中,叶层位是叶层位置的简称,不但包含玉米叶片生长位置,同时包含相同叶层位置功能叶片的生长程度,叶片大小尺寸等差异。分别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一、基于面商变率法研究玉米关键生育期的铜、铅污染监测,从玉米苗期和抽穗期的顶叶、中叶和底叶三种叶层位中甄选出最适合铜、铅污染监测的最优叶层位。在玉米叶片地表反射率的全谱段区间,采用光谱微分等特征提取方法选择8个特征极值点构建4个典型特征区域,并绘制面积商均值、SPAD值和叶片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异性雷达图。根据雷达图六边形面积指示得出玉米抽穗期的底叶在铜、铅污染监测中是最优叶层位。其中,在玉米处于苗期时,顶叶、中叶和底叶的叶层位优选中,铅胁迫下面积商均值和SPAD值的雷达图六边形面积差异较铜胁迫更为明显,且铜胁迫下的面商和SPAD值变异性不明确;在玉米处于抽穗期时,顶叶、中叶、底叶的叶层位优选中,铅胁迫下面积商均值、SPAD值、叶片重金属含量的雷达图中六边形面积差异较铜胁迫更为明显,且铜、铅胁迫时均指示玉米底叶为最优监测叶层位。二、面向玉米关键生育期中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叶片光谱数据进行频谱及幅度谱分析以及离散小波变换分解玉米叶片光谱,寻找遥感监测光谱敏感关键生育期光谱细微变化以区分判定玉米所受铜胁迫程度。发现苗期和拔节期光谱相位分布形态平行且存在差异,而抽穗期光谱相位形态呈倾斜分布,与苗期和拔节期的差异明显,为光谱敏感性最强生育期;对光谱相位进行过零率分析,获取两个维度信息,一是铜胁迫下玉米光谱相位的过零率均低于未经铜胁迫的空白对照组;二是在不同的铜胁迫梯度下,过零率从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因此,根据不同生长期的铜胁迫玉米叶片光谱相位可用于有效区分玉米所处的光谱敏感生育期。在铜胁迫下抽穗期玉米叶片光谱的近似系数在690~710nm范围内峰值所对应的波长呈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趋势,在CK~Cu(200)与Cu(800)~Cu(1000)存在峰值偏移分界线,可根据峰值偏移情况划分玉米所受胁迫梯度区间,用于判定所受的铜胁迫程度;小波分解的细节系数cd1在680~770nm、900~1000nm、1360~1440nm和1840~1920nm共计4个波段区间内幅度值波动较大,原始光谱在相应波段区间存在一定畸变。三、将最小熵反褶积(Minimum Entropy Deconvolution,MED)和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等方法与自回归滑动平均(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ARMA)双谱估计相结合,进行玉米叶片中铜铅污染元素判别,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构建MED-EMDMLR模型估算玉米叶片的铜铅含量。在光谱微分技术、MED和EMD等光谱分析方法进行光谱反射率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并基于高阶谱中ARMA双谱估计可视化优势,构建了一种三维分布特征直观可视的玉米叶片中铜、铅重金属污染元素判别模型。根据绘制的ARMA双谱三维图能寻找统一图形规律区分铜、铅重金属元素在不同胁迫梯度下的光谱反射率曲线;并且能够判别铜、铅污染下光谱曲线的差异。同时提出了一种玉米叶片铜离子、铅离子含量估算模型,即基于本征模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分量IMF3中敏感波段构建的MED-EMD-MLR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可以较好地判别玉米叶片的铜、铅污染元素类别,而且能够在较为准确地估算玉米叶片中铜离子、铅离子含量的同时取得比较理想的模型检验结果。通过以上三部分研究开展铜铅胁迫下玉米光谱敏感生育期变异探究与元素判别,为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于重金属污染监测进行地面实测值检验时的叶层位选择,遥感监测光谱关键生育期区分,重金属污染元素判别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借鉴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微地震监测技术利用观测仪器接收微小震级地震信号,通过预处理(去噪、事件到时拾取)、震源定位和震源机制反演等微地震处理和震源反演方法,描述地下岩体破裂的时空展布和力学性质。基于安全生产、产能提升、环境保护等因素,微地震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矿山开采、水库监测、火山监测、水力压裂以及二氧化碳封存等领域。精确的微地震数据处理和震源反演方法是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基础,对微地震监测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因微地震
学位
本文选择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南端临汾区块薛关断裂以西的构造斜坡带煤层气桃园试采井组为研究对象,研究揭示了该区深层煤储层地质特征及开发面临的挑战。详细探讨研究了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影响压降扩展及渗透率变化的6个因素,提出影响该区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压降扩展及渗透率的主要因素是应力敏感效应、煤粉堵塞、速度敏感效应和气水相渗变化规律。系统总结和分析了该区煤层气井排采效果和生产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煤层气井的排采
学位
煤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主要能源,一直占据着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地位;随着蓝天、青山、碧水的环境保护措施出台和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的增强,国家通过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压缩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耗占比,但在可预期的将来,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仍将保持不变。众所周知,煤炭的开采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能源动力的同时,也诱发了地表沉陷、土地损毁、环境破坏、工农关系紧张等一系
学位
活性焦在120~200℃低温范围内能通过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将烟气中的NOx净化,避免了因V2O5/WO3/Ti O2类传统脱硝催化剂因窗口温度高(300~400℃)需要将脱硫后的烟气在脱硝时再次升温,可节约大量能源。此外,活性焦干法联合脱硫脱硝技术还有脱硫脱硝一体化、硫资源化、不耗水等优点,适于大流量低温烟气的净化。近年来,国内建成
学位
以中低温热解为核心的煤炭分级利用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加氢热解可以实现低阶煤的部分气化和液化,制取富含化学品原料的优质煤焦油。本文采用加压固定床试验装置研究了淖毛湖煤常规热解(氮气气氛)和加氢热解特性,揭示了氢气对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提高了焦油产率与品质。对比分析了加氢和常规热解所得气体、焦油、半焦性质之间的差异,揭示了氢气在热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明晰了加氢热解机理。并且以加氢热解
学位
煤直接液化过程中会产生约30%的液化残渣,将其进行溶剂油萃取得到重质油和沥青是煤液化残渣深加工的一种途径,萃取工艺在得到重质油和沥青的同时,还产生约50%萃余物,这些萃余物目前尚未找到合适的处理途径,将萃余物掺混至煤粉中进行共气化是萃余物大规模资源化处理的一种方式。煤粉加压气力输送作为煤气化的上游系统,其过程稳定可控是煤气化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液化残渣萃余物在粒形、密度及粉体
学位
基于活性炭的臭氧-生物活性炭(O3-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O3-BAC)技术已成为当前饮用水深度净化的有效方法,也对净水用活性炭的技术指标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文依据活性炭在饮用水净化工艺中所起的吸附剂、生物膜载体作用,确定净水用活性炭应具备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基于现有净水用活性炭标准及指标,研究、构建饮用水深度净化用活性炭指标体系;采制我国大同、太西和新疆等
学位
含油废水是一类具有稳定物化性质、生物毒性和难生化降解特性的废水,传统处理技术很难将其有效去除,给排放此类废水的工矿企业清洁生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无机膜分离技术凭借其机械强度高、通量大、耐腐蚀性强、分离过程无二次污染的特点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含油废水处理方法。然而,由于水质成分复杂,乳化态油与膜表面的性质差异导致在膜分离过程中产生的膜污染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无机膜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电化学法
学位
井下煤层回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及灾害事故大部分都与采场覆岩移动有关,研究采场覆岩移动规律的关键在于充分掌握采场覆岩内承载结构的承载运移机理及演化规律。传统上在研究采场覆岩运移规律时通常将上覆松散层视为基岩顶界面的均布载荷,并随基岩层的破断垮落而同步协调变形,忽略了松散层内部形成类散体拱承载结构的可能性,而这将会对采场覆岩破断运移规律及覆岩关键块稳定性分析造成较大误差。本文以赵固二矿11050厚松散层工
学位
建立完善的煤基液体产物分析方法,准确分析煤基液体产物组成是优化低阶煤绿色、高效利用的关键。鉴于煤基液体产物组成复杂,尤其是传统色谱针对有机杂原子化合物的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为此,本文引入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检测(GC-AED)分析手段,根据其等摩尔响应及多元素同测的特点,验证化合物无关校正及化合物结构式理论计算的准确性,并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与GC-AED结合分析煤基液体产物,最终建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