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隐秘杆菌TatD DNases功能及木犀草素对其影响的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y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T.pyogenes)为革兰氏阳性条件性致病菌,它能够引起动物和人的各种化脓性疾病,包括心内膜炎、肝脓肿和呼吸道感染等。由化脓隐秘杆菌引起的动物感染给农业经济造成较大的损失。TatD蛋白(twin-arginine protein translocase protein 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的核酸酶,可以参与病原体的免疫逃避机制,并直接影响其致病力。但尚未见有关化脓隐秘杆菌TatD功能及其抑制剂的相关研究报道。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对化脓隐秘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且能抑制拓扑异构酶、转座酶等酶类的活性。本研究将探究TatD蛋白在化脓隐秘杆菌中的功能,验证其是否与细菌毒力相关;并以木犀草素为候选抑制剂,分析其对TatD DNases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抗细菌毒力策略的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指导。本研究通过对化脓隐秘杆菌TatD蛋白的生物信息进行预测与分析,确定了在化脓隐秘杆菌共携带两个TatD蛋白,分别为TatD960和TatD825。它们只具有一个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IM)-桶状结构域,且无信号肽与跨膜域。应用PCR对20株化脓隐秘杆菌进行tat D960和tat D825基因的检测,检出率均为100%。采用原核表达方法获得TatD960和TatD825的重组蛋白,并检测了二者对DNA的水解活性,验证TatD蛋白的生化功能;制备TatD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以Western blot检测了细菌TatD蛋白分布的位置。结果表明,TatD960和TatD825蛋白均具有Mg2+依赖的DNase活性,并且在化脓隐秘杆菌的细胞内表达。为进一步分析化脓隐秘杆菌TatD蛋白的功能,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的方式构建了化脓隐秘杆菌tat D基因缺失株(BMH06-3Δtat D960、BMH06-3Δtat D825、BMH06-3Δtat D960Δtat D825),并比较它们与野生株的生长能力、溶血活性、药物敏感性、致病力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等的差别。结果显示,基因缺失菌株的生长能力、溶血活性及药物敏感性均未发生变化;而对小鼠的致病性低于野生株(p=0.0022)。感染双tat D缺失株(BMH06-3Δtat D960Δtat D825)的小鼠的脾脏载菌量显著低于接种单tat D缺失株(BMH06-3Δtat D960、BMH06-3Δtat D825)及野生株的小鼠(p<0.01)。此外,基因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胞外DNA(extracellular DNA,e DNA)释放水平及自溶能力与野生株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为探究木犀草素是否可作为TatD DNases的抑制剂并干扰它们的表达,本研究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测定了木犀草素作用前后化脓隐秘杆菌tat D基因的m RNA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分析木犀草素对tat D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亚抑菌浓度(1/2 MIC)的木犀草素作用化脓隐秘杆菌后,分别有85%和80%的菌株的tat D960和tat D825基因转录水平下调;有90%和85%的菌株的TatD960和TatD825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表明木犀草素能够抑制化脓隐秘杆菌tat D基因的表达。为考察木犀草素对TatD DNases功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试验检测了TatD DNases水解DNA的能力,分析了不同浓度木犀草素对TatD DNases活性的作用。研究显示,木犀草素可抑制TatD DNases的酶活性,且抑制能力呈现剂量依赖性。运用SWISS-MODEL在线软件对TatD蛋白三级结构进行模拟,同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木犀草素对TatD蛋白的作用位点。研究显示,木犀草素与TatD蛋白之间主要以氢键结合,并可分别作用于TatD960的关键残基His106和TatD825的关键残基His164、Asp212。应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检测了木犀草素与TatD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木犀草素与TatD960、TatD825的亲和力分别为2.272×10-4 M、1.816×10-4 M,均属于中等强度的结合;且木犀草素可与两蛋白进行动力学拟合,药物与TatD960的结合与解离常数分别为395.8 1/Ms和0.0025 1/s,与TatD825的结合与解离常数分别为369.1 1/Ms和0.0021 1/s,呈现快结合、慢解离的互作形式。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化脓隐秘杆菌TatD蛋白是一种Mg2+依赖的DNA内切酶,并能影响细菌毒力和参与生物被膜的形成;木犀草素能够抑制大多数化脓隐秘杆菌tat D基因的表达;木犀草素可与TatD DNases发生稳定的特异性结合并抑制其活性。本研究将为以TatD蛋白为靶标的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也将为木犀草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细胞壁是区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主要结构。植物细胞壁位于细胞膜外部,主要由多糖交织形成的复杂的网状结构,是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碳的最大储存库。细胞壁的合成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动态调控的过程。为适应外界环境,细胞壁需要足够灵活的动态调控,保证细胞快速生长以及应对逆境环境,同时保持细胞壁的完整性。这一过程也包括多种酶和代谢中间体,细胞内蛋白质和细胞壁前体的运输等一系列蛋白的参与。遗传改良细胞壁合成和调控过程中
学位
植物雄性不育是指开花植物的雌蕊功能正常而雄蕊不能产生功能性花粉的现象。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属于两性花异花授粉植物,杂种优势十分显著,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是解决其杂种优势利用中的杂交制种手段问题的理想材料。以大白菜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纯系‘FT’为试材,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其萌动种子,创制出多份雄性不育突变体。本研
学位
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是广泛种植于中国、韩国、日本和东亚地区的主要的叶用蔬菜。大白菜性喜冷凉,高温影响大白菜的生长发育。研究大白菜适应高温的作用机制,对提高大白菜适应高温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微丝骨架是一种支撑细胞形态的主要细胞器。它在植物响应高温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相关分子机制报道较少,更未见微丝骨架在调控大白菜耐热性中的作用的报道,因此
学位
苹果(Malus domestica)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其成熟过程主要受植物激素乙烯的调控。控制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的生成量是延缓果实成熟、延长贮藏期的重要手段。一氧化氮(NO)是植物体内的一种重要信号自由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植物的许多生理过程,包括果实生长发育、成熟等。NO作为一种信号物质会抑制果实中的乙烯合成,因此,外源NO可以作为水果保鲜剂在生产中应用。但NO通过何种分子机制影响果实乙烯
学位
以矿用圆环链闪光对焊机为研究对象,介绍闪光对焊机焊接链环过程中的常见故障表现形式,通过闪光对焊伺服控制算法与工艺参数、闪光对焊原理分析故障原因,针对故障原因在机械结构、液压系统、电气控制方面给出处理措施,为闪光对焊机的维修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确保链条的每个链环质量都达到稳定状态和均一性。
期刊
<正>随着煤炭综采技术的不断成熟,采煤装备可靠性不断提高,以及信息化技术在煤矿的广泛应用,实现煤矿井下工作面少人、无人化开采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提高刮板输送机元部件机械可靠性的同时,需实现信息化升级,通过信息融合管控技术,在关键零部件的健康监测、运行姿态自主控制等领域取得突破。
期刊
包膜氮肥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作物产量以及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当前常规包膜氮肥所用膜材料价格高、原料不可再生、施入土壤不可降解等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基于此,本研究以来源广泛、廉价的聚乙烯醇和农业废弃物菌渣为原料合成可降解的生物基包膜材料。针对生物基包膜材料存在的耐水性差问题,采用超疏水改性技术对生物基包膜材料进行疏水改性进而制备出一系列不同释放
学位
白菜类(Brassica rapa L)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主要作为蔬菜食品,如白菜和青梗菜等,也有一小部分用于饲料和油料种子。抽薹开花是最为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影响作物的商品品质和产量,决定其生长季节和栽培区域,同时抽薹开花又是容易受到环境条件影响的复杂农艺性状,因此探究白菜类蔬菜的抽薹开花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前期创制的晚抽薹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1
学位
深厚黄土是风积沙尘长期沉积与土壤发育共同作用形成的,其发生学特征蕴藏着丰富的古环境信息。同时,黄土也是考古研究的重要材料,在地考古学中被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关于我国东北地区深厚黄土发生学特征的研究和古气候记录十分匮乏,需要加强东北深厚黄土的发育过程的研究,并探讨深厚黄土属性在地考古学中的意义。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旧石器考古遗址发掘出的保存完好、连续沉积、深度为450 cm的黄土剖面(Paleoli
学位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真菌病害是水稻安全生产的重大威胁。稻瘟病(Mangaporthe geisea Hebert Barr)和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是水稻生产上的两大主要真菌病害,危害尤为严重。寄主与病原菌之间的互作机制尤为复杂,且寄主广谱抗病机制有待深入分析,但明确互作机制有利于对病害开展精准防控。因此,在防治水稻病害研究过程中,加强对寄主-病原菌的互作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