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立而道生:朱熹心性伦理学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mkk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其思想体系所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选定理解、分析朱熹思想的角度,对于理解朱熹甚至整个儒家哲学都具有重要帮助。《论语·学而》篇中谈到了“本立而道生”的观点,本文试图将此观点作为看问题的方法,来分析朱熹心性伦理学思想,进而分析儒家哲学的特点。
   文章围绕朱熹伦理思想中“本”为何这一中心问题而展开,通过分析朱熹的形而上的哲学系统,一步步推进其对本的认识的。“本”确立后,朱熹所继承之儒家一贯之孔孟之道的实现,也就成为了必然。
   在具体进入对“本”的分析的过程之前,文章首先从天理内化于人和心性问题发展脉络两个角度,分析了朱熹心性伦理学产生的背景。对于天理的发现和对心性问题的突出,是整个宋明理学思想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也是“本”之探索的由来。
   文章第二部分具体探讨了朱熹心性伦理学“本”之哲学依据,从宇宙生成,到理本之确立,再到本之心性之含有,从哲学脉络上,清晰的说明了朱熹思想所谓“本”之为何。
   内化于人的“本”具体为何,如何实现,是朱熹心性伦理学的具体内容。这也是文章第三部分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文章以揭示朱熹思想原貌为宗旨,在同情儒学的立场上,对于朱熹具体伦理思想进行了分析。
   天理之内化,成为了朱熹心性伦理学所诉求的对象。内化的具体状态,就是对于心性关系的具体探讨,正是朱熹对于这两个方面问题的具体认识,构成了朱熹思想自身特色的根源,也是其对儒学建构的贡献之所在。
   文章最后一部分则对“本立而道生”进行了反思。将其放在整个儒学发展历史的背景下进行反思,发现这一方法,是儒者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不仅如此,从儒学产生伊始,到儒学目前的完成形态——宋明理学为止,“本”之内涵,都离不开对于生生的诉求和遵奉。因此,本文得出了本立而道生乃儒家伦理学典型特征的观点。
   本文试图对儒学之原貌给与一点说明,目的在于在当今思想多元化的现实情况下,探求儒学可能提供给当代精神的合理元素,因为智慧具有跨越时空限制的特点和能力。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本立场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合理因素,为构建完整的人和和谐的社会做一点有益的探索。我希望本文的价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引起更多人的思考。
其他文献
宗教和市民社会都是学术界进行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真正探讨二者相容关系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试图立足于马克思关于宗教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论述.去发现二者的契合之处。  马克思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实现人类的解放.其终极目标在于达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宗教批判出发.逐步过渡到对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马克思最终谋求的是人类的彻底解放。正是在这样的批判历程中.马克思把对天国的批判
学位
恩斯特·卡西尔是“当代哲学巾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现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他的《象征形式哲学》被哈贝马斯誉为20世纪20年代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与它共享这一殊荣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杜威的《确定性的寻求》等。《象征形式哲学》集中表达了卡西尔的文化哲学,当卡西尔说“象征形式哲学”是“文化批判”时,他的目的是把康德的理性批判扩展到人的整个
学位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语言不仅是其进行研究的途径,也是其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构建。在主体三界中的象征界里,主体被界定为是语言的象征性构造物,从而被断定为一个空无。基于这样的空无主体理论,齐泽克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论断做出了否定性判断。本文就着意从对拉康理论的核心要件--语言--入手,通过剖析拉康的语言理论,并以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马克思的语言理论作为参照,来考察由语言生发出来的指向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学位
本文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阶级分层理沦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其对文化在社会结构再生产中的巫术效应所进行的“解魅”,进行阐述与分析。布迪厄的阶级理论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文主要阐述了他对马克思和韦伯的阶级/阶层理论的吸收和改造,再以他自己独特的视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判性的等级结构理论。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文化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这一视角--“作为资本的文化”,我们够够获得揭示
学位
社会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一个“社会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在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之中,遵循不同研究传统、范式的人,对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答案,由此也就决定了他们在对社会科学之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中,会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路径。通过对社会科学中实证主义的历史发展谱系的梳理,追寻实证主义思想在整体与个体、因果关系、真理性与确定性、事实与价值、定性与定量研究等社会科学基本论题中的体现,找寻实证主义思想
学位
生态政治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生态政治仅指针对生态议题的政治活动。广义的生态政治则指使用生态学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处理政治事务,从而形成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广义的生态政治包括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生态政治尝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局面。  本文研究广义的生态政治,聚焦于生态政治的哲学理念、生态政治运动、生态政治组织、生态政治战略与政策四个核心
学位
无意义的伪命题可以进行有意义地言说吗?在《逻辑哲学论》的结尾部分,维特根斯坦抛给了读者这样一个用无意义的伪命题进行阐释的言说悖论。为此,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正统派的代表人物哈克认为,即使是严格无意义的伪命题也可以起到一种“启发性”的作用。TLP中的无意义的伪命题正是这种命题,它们可以向读者传达一些不可言说的真理;新维特根斯坦派认为,无意义就是无意义,没有实质的无意义概念。因而,TLP中的无意义伪命题
学位
本文是围绕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1929—2007)的极端反主体主义思想所做的研究。鲍德里亚采取物的立场来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指出在当代社会“物”的丰盛和泛滥中,作为主体的人陷入了巨大的困境。笔者将鲍德里亚的整个学术生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选取三个时期各自的核心文本进行分析,尝试厘清其思想理论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其思想的早期,鲍德里亚致力于揭示消费社会中符号秩序的形成及其运作,并探究了符号秩序终
学位
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表征,有着深广的历史渊源,至于三代繁盛。孔子尚周礼,对礼乐之说多有发明,七十子后学亦多有承继。《小戴礼记》是先秦至汉初流传的儒家礼学文献的一个汇编,也是研究儒家礼乐文化精神的重要文献。本文重点围绕《礼记》展开对其中丧祭理论的研究,丧祭之礼作为古初文明社会的宗教性仪式,在礼制系统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儒家论丧祭贯注了人文精神,重亲亲孝道,透过丧祭之礼投射出对生命的笃切关怀。 
学位
儒家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是今天进行生态伦理建设不得不汲取的重要资源。总起来说,儒家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主要有三个大的特征:第一,就是由生到仁的体系,或者说由自然之理到人伦之理的生成体系。在儒家看来,自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生”,充满生意。这表现在万物创生的意义上,天生万物,地载万物,即自然赋予万物生命,供给万物生长的养料,形成了丰富多彩、富有生机的世界;从生命本身的意义上讲,万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