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压环境下外加水分对煤中瓦斯置换效应研究

来源 :河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tw2008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低渗煤层瓦斯的抽采效果,目前主要通过人为强化增透的方法,来改变煤层透气性和地应力梯度、降低煤层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促进瓦斯抽采。其中水力化增透措施已成为单一低透煤层卸压增透、强化瓦斯抽采的主要技术方法。然而,水力化增透措施实施期间,水分对煤中瓦斯的影响包括增透、驱替、置换、抑制等多重作用,各个作用的相互糅杂造成了对其机理研究工作中的困难,如果能够剥离开其他作用,单独对某一作用进行定量研究,将有利于揭示水力化措施的防突机理。近年来,已有部分学者单独研究过外加水分对煤中瓦斯的置换作用,但由于实验系统是一个封闭体系,置换出的瓦斯会使封闭体系的压力升高,引起一部分置换出的瓦斯重新吸附,造成测试的结果不能真实的反应置换效果。基于此,本文作者开展了等压环境下外加水分对煤中瓦斯置换效应的研究。针对原煤、颗粒煤、型煤的特点,结合实验目的,选用型煤作为实验煤样,型煤的大小为Φ50mm×80mm,中心孔洞的大小为Φ22mm×80mm。搭建了一套高压吸附~等压加水~等压环境的实验平台。利用搭建的实验平台,测试了外加水分对煤中瓦斯的置换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置换量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减小,直至最后稳定在一个不变的数值上;最大置换量与含水率、吸附平衡压力呈正相关;相同吸附平衡压力下,置换率随含水率增大逐渐增大;相同含水率下,置换率随吸附平衡压力增加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置换速度分为快速增加、缓慢持久、衰减至零三个阶段,在置换速度快速增加阶段,含水率、吸附平衡压力对置换速度整体上表现为促进作用,在其他两个阶段,二者对置换速度的影响不明显;等压环境下的测试结果表明,非等压环境下的最大置换量、置换率比等压环境下的小,二者的差值是不能忽略的。从置换作用的物质基础、动力、过程三个方面,探析了外加水分对煤中瓦斯的置换机理,并依据测试结果和置换机理,对置换作用在工程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其他文献
腹水综合征(AS)是一种以患病鸡腹腔积液和心脏衰竭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该病典型特征为鸡右心肥大,它是导致肉鸡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且该病的发生和低温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时间的低温会导致肉鸡氧化应激的发生,增加肉鸡心肌中活性氧的含量,氧化与抗氧化系统之间的动态失衡,最终使心肌损伤。Keap1/Nrf2信号通路在心肌抗氧化损伤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牛磺酸是心肌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具有提高
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21世纪的今天,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口译要求译员在短时间内理解源语信息,并产出符合目的语国家表达的译文,所以口译无形中会给译员造成巨大的
CO2是公认的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是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挑战。利用电化学手段将CO2转化为高能量密度的有机小分子,是人们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
白光LED二极管器件拥有高的节能度、对环境友好、使用时间长等特点使其在照明产业领域中脱引而出,为人类开启了新一轮的照明革命。在当今的主流市场中,荧光转化型的白光LED(pc
本文采用静电自组装法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包覆到Fe3O4 MNPs表面,再利用自由基聚合反应将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单体经过N,N-亚甲基丙烯酰胺(MBA)交联剂和过硫酸铵(APS)引发剂的作用交联接枝到CMC上,最终制得以水凝胶为外层以Fe3O4磁性纳米粒子(Fe3O4 MNPs)为内核的复合微球(Fe3O4@hydrogel)。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对复合物的物化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
沟灌是中耕作物常用的灌水技术,但灌水质量不高仍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沟灌灌水质量,本文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分析了田面糙率
随着大数据业务和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快速发展,同传统的数据中心网络相比,现有的云数据中心网络中不仅数据流量规模巨大,数据流的通讯模式也由以前的单播逐步发展为集单播、多
超级电容器作为最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存储系统之一。这些年对其能量储存机理的研究和对纳米结构电极材料的合成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众所周知,由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硫化物/氢氧化物/等法拉第材料杰出的电化学性能使赝电容器比双电层电容器的比容量大许多。伴随着新一代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便携式可穿戴储能设备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对于电极材料来说如何在保持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前提下保持其高存储容量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高性能聚合物是一种在高温条件下依旧能保持高强度、高模量等物化性能的聚合物。因其质量轻便、易于加工,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开发和制备新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进步、移动设备的普遍应用以及无线网络的的广泛覆盖,用户可以使用移动计算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入网络,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服务商将目光定位到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