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熔包衣对丹参提取物的改性研究

来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_c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丹参不同提取方法制得的提取物为模型药,在比较不同提取物粉体性质的基础上,采用热熔包衣技术对其进行包衣研究,并对包衣后粉体的性质、体内外释药和稳定性进行考察。   提取方法与粉体性质研究方面,比较了煎煮法、回流法和渗漉法制得的丹参提取物粉体的粒径分布、吸湿性、流动性、接触角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提取方法不同,所得粉体性质存在差异。但三种粉体均具有以下共性:粒径小(<150um)、分布不均匀、比表面积大;吸湿性强(一周内吸湿率>20%);流动性差(卡尔指数在45-55);润湿性强(接触角<90°)。   热熔包衣研究方面,筛选了不同的包衣材料,并以包衣增重、进风温度等为影响因素,运用星点设计筛选出最优包衣处方。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包衣辅料为PRECIROLATO5和硬脂酸。用两种材料包衣,煎煮法制得的粉体最优包衣处方分别为进风温度68.80℃、71.00℃,包衣增重分别为19.80%、17.20%;渗漉法制得的粉体最优包衣处方分别为进风温度为64.5℃、71.00℃,包衣增重分别为19.50%、19.50%。包衣后均能显著降低丹参粉体的吸湿性,并增强其流动性。将该方法应用于丹参片剂也能很好的降低其吸湿性。   热熔包衣后粉体性质研究方面,比较了四种最优热熔包衣粉体的粒径分布、吸湿性和流动性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四种包衣粉体粒径增大(>250μm),分布均匀;吸湿率降低(<15%);流动性增强(卡尔指数>70)。与薄膜包衣相比,热熔包衣后的丹参粉体吸湿性更弱,粉体分布更均匀,流动性更好。   包衣粉体体内外释药研究方面,以薄膜包衣为对照,比较了热熔包衣粉体的体内外释药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包衣都能延缓指标成分丹参素的释放,体外溶出度和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变长。   热熔包衣后粉体稳定性研究方面,从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三方面对四种包衣粉体的表面性状、吸湿率、溶出度及指标成分含量等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四种包衣粉体在高温、光照下均较稳定;在高湿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吸湿性,但是粉体的外观形状、溶出度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样品经铝塑包装后3个月内性质稳定。
其他文献
3.2.3设计程序炮孔设计——在计算机上按图形方法设计炮孔和自动建立数据库的程序组合在BLASTCAD的LAYOUT(设计)部分中。这个程序是诺兰达开发的,在过去两年内安装在诺兰达的矿山
从理论上论证了利用充气水力旋流器提高磨矿分级效率,避免大密度有用矿物过磨的可行性。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aerated hydrocyclone to improve grinding and classifi
国外研究表明:以纯微晶纤维素(MCC)为模型药物,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时,挤出物表面越光滑,微丸成型质量越好;国内研究者在进行中药微丸研究时基本沿用上述结论,但该结论是否适
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27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党全
目的:   本研究旨在动物实验基础上,观察石斛对糖尿病视网膜病的治疗作用,并筛选出石斛通过抑制血管新生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的药效活性成分,探讨石斛抑制血管新生的机制,为珍
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植物分布于温带、热带地区,草本或灌木,全世界约有2000余种,我国有40种14个变种。茄属植物含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黄酮类、甾体
蛇足石杉是一种重要的蕨类植物,其活性成分石杉碱甲是一种高效、可逆、高选择性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高学习记忆力和改善老年人记忆功能有显著疗效,近年
学位
目的:探讨生肌化瘀方(“清-化-补”三阶段)在临床中的治疗作用,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安全服务于临床。采用药理学、分析化学等方法明确生肌化瘀方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药效物质基础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常用的大宗药材,是调解百药的首选佳品,有“十药九甘草”和“药中国老”之称。甘草酸是甘草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近年来野生甘草禁止采挖,栽培甘草已经成为主流商品,但栽培甘草存在品质退化及甘草酸含量低等问题,因此能否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是制约甘草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
目的:   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成熟、可靠检测类过敏反应的试验方法,更没有系统检测类过敏反应的评价体系。本研究依据类过敏反应发病特点,从细胞、组织、整体三个层次对药物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