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压管理策略对老年患者胃肠道肿瘤切除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y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血压影响着全身各器官系统的灌注,围术期干扰患者循环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较多,常导致围术期血压波动,给手术进行和患者预后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是临床麻醉重要的一环。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myocardial injury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MINS)是非心脏手术后发生的由心肌缺血造成的一种严重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研究表明其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各器官系统的代偿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大手术的耐受能力较差,特别是老年人心脏发生退行性变,心肌顺应性变差,冠状动脉血流量不稳定,心肌的灌注和氧供受到影响,更易发生心肌损伤,而国内有关老年人MINS的临床报道甚少。老年患者极易合并高血压,围术期血压发生较大波动的风险较高。既往有国外的研究表明术中低血压(intraoperative hypotension,IOH)与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有关,然而当前对于老年患者术中血压理想调控范围却尚无定论,IOH的定义和分析模型亦尚无统一的标准,术中血压管理仍然以麻醉医师的经验为主。近年来提出的个体化血压管理策略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潜在的器官灌流及自主调节的影响因素,可能更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已有研究表明使患者术中血压波动范围维持在术前基础值的10%以内能降低术后炎症反应及器官功能障碍的风险,而这种严格的血压管理策略对患者术后心肌损伤是否有益仍不清楚。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术中不同血压管理策略对老年胃肠道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研究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胃肠道恶性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90例,年龄65~80岁,ASA分级Ⅱ~Ⅲ级,BMI 18~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5):20%基础血压组(C组),10%基础血压组(T组):C组血压管理目标为术中SBP波动幅度小于基础值的20%,T组血压管理目标为维持术中SBP波动幅度小于基础值的10%;同时维持两组SBP<160 mm Hg。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然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设定呼吸机参数:Fi O260%,流量2 L/min,VT6~8 ml/kg,RR 10~16次/分,吸呼比1︰2,调整通气参数维持PETCO2为35~45 mm Hg。观察指标:1)主要指标:术后第1天血清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 Tn I)浓度。2)次要指标:术后心肌缺血症状(胸痛、呼吸困难)、术后缺血性心电图改变(ST段抬高≥1 mm或压低≥0.5 mm、T波倒置、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浓度。同时记录各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及麻醉药用量及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5min(T1)、手术开始(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60 min(T4)、90 min(T5)及术毕(T6)的SBP、MAP、HR。研究结果一般资料: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节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与T0时比较,C组T1—T6时SBP明显降低,T组T1—T4时SBP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T1—T5时T组SBP明显升高(P<0.05)。与T0时比较,T1—T6时两组MAP明显降低(P<0.05)。与T0比较,T1—T5时两组HR明显减慢(P<0.05);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及麻醉药用量:两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顺阿曲库铵用量以及艾司洛尔、阿托品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术中去甲肾上腺素、尼卡地平使用率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 Tn I及CK-MB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c Tn I及CK-MB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组患者术后第1天c Tn I及CK-MB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T组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肌缺血症状及心电图改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术中维持SBP波动幅度小于基础值的10%,可降低老年胃肠道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超声检查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侵袭性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评分及stage模型,为术前鉴别侵袭性PTMC和惰性PTMC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从而指导PTMC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94例单灶PTMC患者。首先,根据癌灶是否突破甲状腺被膜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将PTMC分为侵袭组和惰性组。先采用Chi-square test or
学位
目的:检测胃癌顺铂敏感和耐药细胞株(SGC7901和SGC7901/DDP)中表达差异显著的miRNA(miR-338-5p)和mRNA(ZEB2)在胃癌临床样本(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性;探讨miR-338-5p和ZEB2两者之间调控关系及在顺铂耐药中的作用,为丰富胃癌铂类化疗耐药和预后标志物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RNA微阵列方法检测胃顺铂耐药细胞S
学位
目的:探讨住院CKD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CKD患者并发脑出血后的结局及CKD患者并发脑出血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1)对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等,进行头颅CT检查、相关量表评分和实验室检查,依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慢性肾病临床指南将脑出血患者分为
学位
对于输电线路的雷击过电压在线监测装置,快速准确地识别雷电流信号至关重要,目前不论是硬件触发还是软件触发都存在误触发和漏触发等触发问题,而且目前的监测系统在经济性和便捷性方面存在明显弊端。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的雷击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输电线路高效便捷的实时监测,极大的提高雷击监测装置的便捷性和经济性。同时提出先检测后识别的触发算法准确识别雷击电流暂态信号,首先通过幅值差的方法快速检测雷电流信号
期刊
高校思政课堂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阵地,在全国思政课“一本一纲”的政策导向下,思政课程创新性改革更大程度上依赖课程载体形式的改革创新。本文通过探析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改革策略及改革路径,为高校思政课程优化提供可行性参考,以切实保障高校思政课的“铸魂育人”地位。
期刊
目的:回顾性分析23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点,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早期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1月-2020年12月间收治的SAP患者234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72h内收住院,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28例)与存活组(206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入ICU时实验室指标、器官功能衰竭等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建立模型,通过受
学位
背景小腿感染性骨及软组织缺损发病率远高于其他部位,主要原因为小腿前方软组织覆盖有限,血循环条件及皮肤移动性较差,损伤后极易造成骨质外露。此类缺损为一种慢性持续性疾病,病程较长,通常采取外科清创及广泛切除死骨、感染骨进行处理。术后残留的骨及软组织缺损治疗较困难,目前主要皮瓣移植、Ilizarov技术、带血管骨移植及诱导膜技术单独或联合使用治疗。诱导膜技术在骨缺损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其联合皮瓣移植同
学位
目的脑卒中后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一直是康复界的重点、难点,尤其是上肢后期屈曲协同模式的出现,屈肘、屈腕、屈指的痉挛给上肢功能的康复带来了相当大的阻碍。而目前临床上针对脑卒中后恢复早期患者上肢的康复策略尚未达成统一意见,现有的康复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即针对上肢屈肌的康复策略和针对上肢伸肌的康复策略。本研究旨在观察两种早期康复策略对脑卒中患者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
学位
目的对比分析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行开腹肝切除术(OLR)和腹腔镜肝切除术(LLR)治疗的近远期疗效差异,为临床上外科治疗肝细胞肝癌提供合理的技术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至2019年经手术治疗的300例HCC患者的临床数据,其中开放肝切除术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分别为109例和191例,对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基于肝段切除部位划分的亚组的围手术期肝功能及远期预后差
学位
本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导致两者在教学模式上存在差异。思政课作为本专科同时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模式应该与两者的人才培养方式一致,这是分众化教学理念在宏观领域的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塑造了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特点,具体表现为职教改革强化思政课的知行合一,推动思政课的实际应用,促进思政课的校企协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需要完成从“一教到底”向“校企协同”转型,从“无差别教学”向“分众化教学”转型,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