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属植物抗蚜筛选及与之相关的可溶性糖和类黄酮分析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terry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立足于抗性育种的需要,以萱草属(Hemerocallis L.)植物3个野生种和84个栽培品种为材料,在抗蚜筛选的基础上,对与之相关的可溶性糖和类黄酮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运用统计手段研究了此2类物质与抗蚜性的相关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危害萱草属植物的蚜虫为金针瘤蚜(Myzus hemerocallis Takahashi)。(2)蚜虫密度<0.5头/cm2的萱草属植物品种达41个,占测试品种数的47.12%,其中萱草和萱草‘紫绒’蚜虫密度为0,对金针瘤蚜的抗性最强。(3) HPLC-CAD检测萱草叶片中可溶性糖组成,分别为蔗糖(Sucrose)、葡萄糖(glucose)和果糖(fructose)。蔗糖和葡萄糖与蚜虫密度均无显著相关性,而果糖与蚜虫密度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300**),表明果糖含量越高越吸引蚜虫,越易受到蚜虫为害,即抗蚜性越差。(4) HPLC-ESI-MSn检测萱草叶片中黄酮/黄酮醇,共检测到11种,推测分别为:槲皮素-3-O-芸香糖-7-0-鼠李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0-半乳糖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7-0-鼠李糖苷、槲皮素-7-0-戊糖苷-6-O-苹果酸、槲皮素-3-0-鼠李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6-0-丙二酸、山萘酚-3-O-己糖苷、异鼠李素-3-O-己糖苷、异鼠李素-3-O-鼠李糖苷。(5) HPLC-DAD分析萱草叶片中的类黄酮化合物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萱草种/品种叶片中的类黄酮的组成和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6)所检测的大部分类黄酮化合物与蚜虫分布密度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仅P5(异鼠李素-3-O-葡萄糖-7-O-鼠李糖苷)与蚜虫分布密度显著负相关,P3(槲皮素-3-O-葡萄糖苷)与蚜虫分布密度显著正相关。表明叶片中P5含量越高,蚜虫密度越小,植株对蚜虫的抵抗能力越强;而P3正好相反,具有该成分的萱草属植物,对蚜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易受其危害,即不抗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糖控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方法对北京市3个农村社区40岁及以
采用谱库检索结合准确质量测定、保留指数、串联质谱技术的多维定性分析策略鉴定化合物,能够提高定性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运用顶空-气相色谱-四极质谱、顶空-气相色谱-飞行时间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临床护理路径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45例)和干预组(42例),对照组接受常
目的分析广州市海珠区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减少就诊延误发生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应用编制的问卷对2014年1月1日~2014
首先介绍了MIMO-OFDM信道编码理论和在该技术上搭建的农业机器人架构,然后利用鱼眼镜头成像、标定与校正方法建立了全方位目标识别系统,并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和粒子滤波法实现
为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大气颗粒物及典型元素污染特征,于2011年11月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地采集TSP和PM10样品,同期在北京进行采样,以分析颗粒物及其中重金属元素(Cr、Cd、Hg、P
目的探讨认知访谈技术在职业人群健康素养量表编制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专业人员小组访谈收集职业人群健康素养评价指标,结合国内外相关量表问题,形成初测问卷。通过实施认知访
所谓"高效课堂"指的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向45分钟要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打造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呢?在教学实践中,
熔盐堆是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候选堆型之一。除了传统的液态燃料熔盐堆之外,美国、中国的研发人员还提出了固态燃料熔盐堆的设计。固态燃料熔盐堆采用基于TRISO(Tristructural isotropic)颗粒的燃料元件,近年来正逐渐受到各国的关注。其燃料元件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如球形、燃料棒及板型等。TRISO颗粒由燃料核芯(铀和钍的氧化物、碳化物等)和四个不同材质的包覆层组成。四个包覆层由内而外
本文所要研究的“莽汉”诗派是1980年代,在中国“新生代”诗歌潮流中成立的诗歌团体。其主要成员有李亚伟、万夏、胡冬、马松等人。“莽汉”诗派“反文化”、“反崇高”的写作对于新诗写作具有创新价值,在中国当代诗坛具有一定影响。本文将对“莽汉”诗派的历史轨迹、文化价值与艺术特色进行重点探究,并对诗派的四位主要诗人进行个案研究或评论。力求还原出“莽汉”诗派的历史面貌,探究其对于当代文学史的价值。本文分四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