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中、美、菲三家媒体对南海争端的报道为例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16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作为一种有力的修辞艺术,具有惊人的跨时空能力和影响文化能力。尽管出于不同目的,但几乎所有文化都采用这种独特的手法。关于隐喻,已有大量的研究分析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以及其揭示的内在含义。同时,因其具有劝谏性功能,近年来学术界深入地研究了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使用。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总统与政治人物的演讲,而很少有研究分析政治新闻语篇中隐喻修辞功能与影响力。因此,作者认为,本研究通过在政治新闻语篇中采用新分析方法对隐喻进行分析,在语用学和认知学角度,都具有研究价值。  本文从《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和《菲律宾询问日报》中选取相关新闻报道,在概念隐喻的理论基础上和批评隐喻分析方法的引导下,对三份报纸中隐喻使用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并且阐述隐喻使用背后的社会因素。  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在三国的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大量存在,其中最主要的概念隐喻有:争论、战争、旅行、建筑隐喻。此外也包括家庭、伙伴、圆圈、植物、宗教等隐喻类型。另外,对比分析显示,隐喻使用的相同之处在于,三份报纸中,四种主要隐喻分别采用相同的概念隐喻,而不同之处表现在每种概念隐喻使用的内部差异。造成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则源自于各国独特的历史、意识形态和宗教等因素。  通过本文,作者期待在隐喻研究方面体现两新,即更加全面的分析方法--批评隐喻分析法以及基于政治新闻报道更加全面的语篇对比研究。此外为分析隐喻在政治语境的功能及其隐含的语言力量提供一种新的、更有效的阐释途径。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对以后研究有所启发。
其他文献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自出版以来,获得普遍好评。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来自阿富汗的普什图少年阿米尔和他的哈扎拉仆人哈桑之间的故事
在“2017年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上,Bosch(博世)全资子公司——Bosch Sensortec的营销副总裁Jeanne Forget女士介绍了公司的定位与战略,公司亚太区总裁Leopold Beer先生介绍了
期刊
言奇(杨新亮)艺术简介杨新亮先生道号言奇,中华周易协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华侨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佛教研究中心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礼书画院特邀名画家。他自幼喜爱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词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汉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多义词是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多义词众多义项的发展过程展现
中职生逆反心理日趋严重,其矫正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难题。所以,我们有必要探寻矫正措施,消除逆反心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
应用材料公司日前宣布,面向晶圆级封装(WLP)产业推出Applied Nokota?电化学沉积(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ECD)系统,凭借优秀的电化学沉积性能、可靠性、晶圆保护能力、可
期刊
报纸是新闻的载体,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在阅读英语新闻时,人们发现,英语国家和中国所出版的报纸存在共同点,但是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针对中国和英语国家英语报纸的比
沈从文的《边城》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篇小说之一。到目前为止,有三个英译本,本论文专门讨论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翻译版本。我们都知道杨和戴在我国的翻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
学位
一般来说,要理解语言在公共生活和社会过程所扮演的角色,首先需要我们充分地了解在话语阐释过程中语言知识和社会因素如何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尽管大家仍普遍认为话语分析与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