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短程反硝化组合厌氧氨氧化工艺污水深度脱氮性能与优化调控策略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z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厌氧氨氧化(Anammox)作为一项新型自养脱氮工艺,是实现污水厂能源自给或输出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Anammox工艺在主流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仍受制于反应基质亚硝酸盐(NO2--N)的稳定获取;且该过程产生约11%的硝酸盐(NO3--N),也限制了其脱氮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本研究课题针以上问题,以内源短程反硝化(EPD,NO3--N→NO2--N)作为Anammox获取NO2--N的新途径,开发了新型EPD+Anammox(EPD-AMX)组合工艺。EPD工艺能够同时完成有机物去除和NO2--N的高效积累,并且EPD-AMX组合工艺能够实现氮素的深度去除。此外,通过对该工艺长期性能、优化调控、脱氮机理和菌群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为城市污水主流Anammox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EPD工艺启动与高NO2--N积累特性研究以模拟城市污水和含NO3--N废水为处理对象,在单级序批式反应器(SBR)内先后采用厌氧/好氧(A/O)和厌氧/缺氧/好氧(A/A/O)的运行模式启动EPD工艺,重点考察了以乙酸钠作为碳源条件下EPD工艺(EPDA)长期运行特性,并对系统内碳源PHAs转化和NO2--N积累性能进行探究。试验结果表明:A/O模式下通过控制进水COD与PO43--P的比值(C/P)促进聚糖菌(GAOs)选择性生长,并在120天后实现了EPD系统的启动,内碳源储存率保持在85%以上;在A/A/O模式下通过逐步提高进水NO3--N浓度可以实现NO2--N高效积累,系统中NO3--N转化率、NO3--N比反硝化速率分别为88.4%和7.41 mg N/(gVSS·h),且出水中几乎没有残余NO3--N,确保了EPD过程持续提供NO2--N基质。通过构建并优化EPD工艺,使之成为厌氧氨氧化获取NO2--N的新途径。(2)不同进水碳源条件下EPD工艺内碳源储存与NO2--N积累特性的差异性研究在另一SBR反应器内接种普通活性污泥并采用与EPDA相同的运行方式,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启动EPD系统(EPDG),考察不同进水碳源条件下污泥内碳源储存、NO3--N还原和NO2--N积累差异性,并对系统内碳氮转化机制进行探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进水COD浓度下,EPDA内碳源储存率(89.2%)高于EPDG(85.3%);EPDA中NO3--N还原和NO2--N积累性能高于EPDG。EPDA中NO3--N转化率、NO3--N比反硝化速率分别为88.4%和7.41 mg N/(gVSS·h),EPDG内分别为82.5%和6.88 mg N/(gVSS·h)。此外,造成EPD性能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内碳源PHAs构成不同,以乙酸钠和葡萄糖为碳源时,其PHB/PHAs分别为0.43和0.33 mol C/mol C;PHB有助于EPD实现高NTR。(3)EPD-AMX组合工艺同步处理城市污水和含硝酸盐废水脱氮特性与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采用两级SBR+UASB反应器,分别以乙酸钠和葡萄糖为碳源构建EPD-AMX新型组合工艺(EPDA-AMXA和EPDG-AMXG)处理城市污水和含NO3--N废水以实现深度氮素去除,考察系统内长期脱氮性能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工艺EPDA-AMXA和EPDG-AMXG均具有良好的脱氮性能,总氮(TN)去除率分别为88.7%和91.3%;EPDA-AMXA和EPDG-AMXG工艺系统主要通过Anammox途径进行脱氮,脱氮贡献率分别达到87.8%和89.4%;EPD在不同阶段关键功能菌发生了更迭,由Candidatus_Competiacter转变为Defluviicoccus,且EPDG相对丰度低于EPDA(30.6%>25.8%);Anammox工艺检测到功能菌为Candidatus_Kuenenia,在AMXA中占16.58%,而在AMXG中仅检测到2.3%,这从微观角度解释了脱氮性能的差异性。(4)基于全程硝化强化除磷/内源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的新型生物膜N-SBBR+EPD-AMX工艺特性研究为了解决NO3--N来源问题,开发了新型生物膜N-SBBR+EPD-AMX工艺,并以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组合工艺系统脱氮除磷性能,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完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鉴定,分析了功能微生物菌群数量变化与工艺脱氮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N-SBBR可为EPD提供稳定的NO3--N基质,而EPD可为主流Anammox提供稳定的NO2--N基质,且其NTR长期稳定维持在87%左右;通过组合N-SBBR与EPD-SBBR,即可获得适合厌氧氨氧化反应的NO2--N/NH4+-N配比,其比例维持在1.05左右;N-SBBR+EPD-AMX工艺系统TN和总磷(TP)去除率可达93.9%和74.2%,出水TN、NO3--N和PO43--P浓度分别低至3.6 mg/L、2.1mg/L和1.5 mg/L;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GAOs(Defluviicoccus,34.4%)和Anammox(Candidatus_Kuenenia,7.4%)分别为EPD-SBBR和Anammox-UASB反应器中的优势菌种,对应完成EPD过程的高NO2--N积累和深度脱氮过程。
其他文献
脓毒性腹膜炎是普通外科常见的一类疾病,除了及时的手术干预、充分的腹腔引流及多系统支持治疗外,如何逆转脓毒性腹膜炎中脓毒血症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我们发现磷酸酶Wip1缺失小鼠构建盲肠结扎穿刺模型后,预后显著改善;进一步研究证实Wip1通过维持中性粒细胞表面CXCR2的表达,增加其在腹腔内的浸润并增强病原菌清除能力;使用特异性药物抑制Wip1在中性粒细胞的表达,不仅改善小鼠脓毒性腹膜炎预后,同时也显著增
本论文主要研究PTEN-PDK1-Akt信号通路在维持心脏正常功能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Akt的上游PTEN和PDK1的对出生后心脏功能的影响。PTEN是一个磷酸酶,可以抑制PIP2向PIP3转变,从而阻止PIP3将Akt招募到膜上,使其不能被磷酸化进而不能被活化,因此PTEN是Akt活化的抑制剂。PDK1是一个激酶,当Akt被招募到膜上时,PDK1磷酸化Akt蛋白的308位苏
学位
因果关系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论题。当代最流行的因果研究进路是因果关系的反事实条件句分析,大卫·刘易斯的反事实因果理论则是这一研究进路的最重要代表。本文致力于研究大卫·刘易斯的反事实因果理论。本文主要研究大卫·刘易斯的反事实因果理论的基底观念、核心论题、它与其他重要因果理论的联系,以及它对当代因果研究的启示。本文还考察了该理论的实现方式——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并在澄清其哲学承诺的基础上,评估该理论是
所谓多铁性材料,是指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铁性(包括铁电或者反铁电、铁磁或者反铁磁、铁环性以及铁弹性等)的材料。目前研究最多的多铁材料是磁序(铁磁序或各种反铁磁序)与铁电序共存的体系。由于铁电性与磁性的共存,使得两者之间的相互调控成为可能,其最理想的情况便是铁电极化能被磁场翻转,同时磁性也能被电场操纵。具有这一特点的多铁性材料,一方面,能够结合传统的磁存储和铁电存储各自的优点,实现信息存储的电
在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潮流中,为达到客户的需求,企业将面临着来自于外部的激烈竞争,也会遇到很多市场风险。企业经营到了一定程度后,一旦达到一定阶段的增长,就会进入增长停滞的低增长期。为了克服停滞的增长,常利用并购这种战略手段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并购前经过了较全面的准备和预估,为企业并购做了相当全面的准备工作,但是并购之后预期效果不理想,这与并购之后最初的发展战略有很大关系。借助利用案例法、文献
描述夸克耦合常数的Cabibbo-Kobayashi-Maskawa(CKM)矩阵一直是标准模型理论中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夸克被强相互作用束缚在强子中,直接提取出夸克耦合是非常困难的。半轻衰变通常被用以研究夸克耦合常数,因为在半轻衰变中强相互作用只影响强子流。粲介子的半轻衰变已经得到了详细的实验研究,因为其可以提供计算CKM矩阵元|Vcd|和|Vcs|的必要信息,同时也可严谨地测试衰变振
本文提出了一种脊波导到同轴的直插式转换器,该结构由双脊波导过渡到单脊波导,再过渡到同轴。该过渡结构具有损耗小,频带宽,结构紧凑的优点。仿真结果表明在50GHz~100GHz范围内的回波损耗优于19.5dB,插入损耗小于0.1dB。
太阳耀斑是一种能量快速释放(在100-1000秒内释放1029-1033尔格的能量)的过程,并伴随着等离子体的加热、多波段的辐射以及粒子加速。它不仅引起太阳物理研究的兴趣,也对空间科学及日地关系研究有重要意义。根据以往的观测及理论研究,人们提出磁重联模型作为耀斑爆发的机制。该模型被近年来的“阳光”卫星的观测证实。本论文旨在求解磁流体力学方程组来研究太阳耀斑爆发中的磁重联过程。由于磁流体力学方程组是
学位
为了研究逆向极限何时具有正合性,Grothendieck于一九六一年引进了可数的逆向系统上的Mittag-Leffler条件。随后Raynaud and Gruson深入地研究了Mittag-Leffler条件和Mittag-Leffler模之间的联系,并且给出了严格的Mittag-Leffler条件。在过去的几年里,Mittag-Leffler条件和相关的模被成功地用于解决同调代数和表示论中的许
目前国际上对强互作用物质的研究有两个重点领域:强相互作用物质相图的描绘和强子性质的研究。其中,前者研究的是物质宏观的相,旨在丰富我们对宇宙中物质形态的认识;后者则研究粒子的微观结构,试图将人类的视野向核子中更深的层次扩展。这两类物理问题也可以用更加统一的观点来看,即中低能下强相互作用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和宏观表现。随着标准模型的建立,虽然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了描述强相互作用基本粒子夸克和胶子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