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牡丹起源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ong184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在中国被称作“花中之王”。我国不仅是全部野生牡丹的原产地,也是栽培牡丹最早的驯化地。野生牡丹共有8个种,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北、甘肃、陕西、山西、安徽、河南和西藏等9省区,因其具有很大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而在中国和世界温带地区广泛栽培。本研究利用形态特征和4个核基因片段(三个Adh基因和GPAT基因片断)的核苷酸序列变异对牡丹组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栽培牡丹四个品种群的101个代表品种的可能祖先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分子诊断标记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核编码叶绿体表达的GPAT基因的(大内含子)部分序列和叶绿体基因组的trnS-trnG和rpS16-trnQ两个基因间隔区的DNA序列变异重建了栽培牡丹37个代表品种和26个野生居群间的谱系关系。结果表明:(1)GPAT基因树是迄今得到的分辨率最好,并具有很高自展值支持的牡丹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树;(2)GPAT基因树和形态学证据一致支持银屏牡丹(P.suffruticosa ssp.yinpingmudan),凤丹(P.ostii),紫斑牡丹(P.rockii)。卵叶牡丹(P.qiui),和矮牡丹(P.jishanensis)参与了栽培牡丹的起源;(3)叶绿体DNA单倍型网络树(network)进一步证实上述5个祖先类群的4个(矮牡丹除外)可能参与了栽培牡丹的母系起源。37个品种的GPAT基因谱系和叶绿体DNA单倍型网络树一致表明银屏牡丹是栽培牡丹最主要的祖先,其次是紫斑牡丹、凤丹、和卵叶牡丹;(4)我们的分子证据不支持形态学证据关于矮牡丹是栽培牡丹最主要的野生祖先的推测;(5)形态学和分子诊断标记证据表明,101个品种中有65.35%的品种具有两个以上野生种的特征,18.81%品种同时具有Eco R I(+)和InDel15(+)物种特异分子标记。对37个品种的GPAT基因谱系和叶绿体DNA谱系比较发现,其中35个可能是杂种起源。另外,对7个古代牡丹品种(据文献记载)的GPAT基因的不同克隆类型进行测序和谱系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个为杂种起源。上述证据充分表明杂交和(或)渗入杂交在牡栽培牡丹的起源和进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本研究的结果,结合现有的形态学数据、考古记录,以及有关牡丹栽培和驯化历史的记载,我们对栽培牡丹的起源和驯化历史总结如下。牡丹的栽培迄今有1,600-2,000年,栽培牡丹最迟起源于1,500年前。最初通过驯化和对突变的选择获得原始品种。由于牡丹品种可以通过无性和(或)有性方式进行繁殖,其后新的品种通过如下方式产生:(1)对突变的选择,(2)对栽培类型和野生种之间或栽培类型之间杂交和(或)渗入杂交产生的实生苗的选择。由于绝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早期的原始品种已绝灭,现有栽培牡丹是起源于各种人工和自然进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多次驯化、人工选择、突变、杂交和渗入杂交等。据作者所知,栽培牡丹的这种‘compilospecies’起源和驯化模式是目前已研究过的主要栽培作物中未见报道的。因此,本研究不仅为栽培牡丹的多系起源和驯化历史提供了可信的分子证据,同时也为利用单拷贝基因的内含子序列构建栽培作物及其近缘野生祖先间的种系发生关系提供了成功的例子。另外,本研究也为同时利用核和叶绿体基因组的非编码DNA序列研究杂交在栽培作物的起源和进化的中作用提供了成功的例子。
其他文献
X射线成像是医学诊断领域中十分重要的手段,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由于集成电路的发展以及半导体工艺的进步,传统的胶片式X射线成像已经逐渐显示出其劣势,因而发展出一系列
多芯片组件9Multichip module,MCM)是目前微电子系统一种新的封装方式,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该文对MCM中的三个主要方面进地了研究,包括布线、参数提取和时域模拟.首先,该文
通过对白鬼伞族Leucocoprineae真菌进行补充采集和对中国主要标本馆(GDGM、HKAS、HMAS、HMJAU、MHSU)馆藏标本及部分国外标本馆相关标本的借阅,以保存较好的白鬼伞族真菌标本
目的:桡骨下端骨折常需要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本文主要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对比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84例,入选时间为2018.09-2019.08,根据患者入院时间
肺癌是目前存在的,能够对人类群体的生命健康和存续状态造成严重威胁和破坏的恶性肿瘤疾病,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在肺癌患者群体中的运用,能获取较好效果,但是其规范性技术
随着微波与毫米波技术的进步,微波集成电路(MIC)和毫米波集成电路(MMIC)蓬勃发展.提取出集成传输线的散射参数就成为迫切的要求.传输线矩阵法是一种全波分析法.它通过在时域
目的:分析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普罗帕酮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罗帕酮组患者给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声音、图像和视频等丰富的信息数据遍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对宽带的需求快速增长,高速率、大容量、高频谱效率的通信成为下一
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北方地区乙肝病毒BCP及前C区变异与临床类型相关性研究;第二部分是北京地区乙肝病毒S基因序列多态性及其分布研究。   BCP和前C
学位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全世界约3.5亿到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突变会导致其免疫逃避、产生抗病毒治疗的耐药性以及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