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地域重构与尺度重组研究——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效应检讨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a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生产体系的扁平化和生产空间的碎片化,使各种行政和规模等级的城市同时面向全球资本展开激烈竞争。这种基于全球化时代城市企业家主义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在区域尺度和大都市区尺度上均有所表现。在大都市区尺度上,中心城市和下属县(或县级市)之间由于空间毗邻,在争夺城市发展空间、实现自身发展意图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更加剧烈,以致大都市区内部的协调发展和一体化要求甚至比在区域尺度上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2000年以来,以“撤县(市)设区”为代表的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成为我国城市-区域空间重构和治理重构中成效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现象之一。然而,近十余年的实践证明,通过撤县(市)设区等方式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并不一定是大都市区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亟需对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进行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的总结,并用于指导我国大都市区治理实践。  尺度重组及地域重构理论因为能够将空间转型和附着其上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空间的重构有机耦合起来进行分析,成为当前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城市-区域空间重构和治理重构的热点理论之一。由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重构主要涉及到“权力下放”、“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转变过程,这些过程与西方的“去国家化”、“去政府化”和“全球化”等三个重构过程相类似,因此尺度理论也适用于分析中国的城市-区域空间重构和治理重构问题。本文从尺度重组和地域重构的理论视角来审视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现象,通过对南京市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三个不同类型的区划调整案例的实证研究,试图揭示这一现象的本质,指出其发生的特征和规律,并在深刻认识我国大都市区治理改革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大都市区善治的模式与路径。  本文分为九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建构,在深度解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章对我国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概括和统计分析,同时介绍了实证研究区域(南京市)的背景。第四、第五、第六章分别对南京市江宁区撤县设区的案例、南京市浦口区区县合并的案例和南京市建邺区区界重组的案例进行了地域重构、尺度重组和区域建构过程的研究,每一个案例的实证研究都沿着以下线索展开:①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与地域重构情况。关注新地域组织的产生过程。②行政区划调整以后的尺度重组情况。根据政府治理变迁的制度安排和结果,将三个案例分为不完全尺度重组和完全尺度重组两种类型。主要关注全球地方化导致的地方竞争以及发展控制权争夺,并应用治理研究中的参与者分析方法来研究尺度政治的互动过程。③区域建构的进一步发育情况。考察不完全尺度重组和完全尺度重组这两种类型的治理变迁分别给当地的地域重构和区域建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第七章对三个实证案例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并结合第二章的理论建构得出了我国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特征与规律。第八章在前述理论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大都市区治理的特点,给出了走向大都市区善治的模式与路径。第九章是结论与讨论。本文全文贯穿了“社会-空间辩证统一体(the socio-spatial dialectic)”的空间本体论作为指导研究的哲学基础,并且遵循了“理论假设——实证检验——理论总结”的研究路径。各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阐述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有关概念,将研究对象明确界定为大都市区区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指出尺度理论和地域重构的理论视角适用于分析这一现象。在回顾、评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首先通过对后现代地理学、空间的生产等理论的阐述,建立“社会-空间辨证统一体”的空间本体论,为本研究奠定了哲学逻辑基础。然后对尺度重组、地域重构、区域建构等治理研究中的关键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指出这些研究西方社会-空间重构的理论同样适用于转型期的中国,但所涉及的过程却有很大不同。最后根据行政区划调整中尺度重组是否完成,定义了不完全尺度重组和完全尺度重组两种类型的区划调整,从而为本研究建立起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回顾了国内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概况。对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发生的体制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撤县(市)设区、区县合并、区界重组等行政区划调整行为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介绍研究区域背景,简要回顾南京及三个案例区域在行政区划调整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  第四章:实证研究南京市江宁区撤县设区的不完全尺度重组类型的行政区划调整案例。首先回顾了江宁区撤县设区的背景和撤县设区后江宁区地域重构的过程,以及资本在新地域组织上的再地域化情况。然后,研究重点关注了江宁区撤县设区后的不完全尺度重组过程。研究发现,江宁区总体权力体系的安排,包括财政、国土、规划等典型职能部门的管理体制均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原江宁县的体制;并因此引起了市与区之间对该地域组织发展控制权的争夺。研究进而考察了江宁区作为市辖区的区域建构情况,发现江宁区的区域建构由于不完全尺度重组而未能实现良好的区域建构效应。  第五章:实证研究南京市浦口区区县合并的不完全尺度重组类型的行政区划调整案例。首先回顾了浦口区区县合并的背景,然后重点研究了区县合并后新地域组织的空间重构和尺度重组过程。研究发现,虽然浦口区内部的区县体制整合完成的比较好,但在浦口区和南京市之间,类似于江宁区的不完全尺度重组的情况仍然存在。同时,受制于自然地形的分隔和落后的经济发展基础,浦口区作为市辖区的区域建构过程也没有完成。  第六章:实证研究南京市建邺区区界重组的完全尺度重组类型的行政区划调整案例。在回顾建邺区区界重组的背景和地域重构过程的基础上,研究重点关注了建邺区区界重组后的完全尺度重组过程。研究发现,建邺区在地域重构以后成功地构建起了新的治理尺度——在“指挥部-区政府双层管理模式”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以促进增长为目的、以大事件为维系纽带的城市政体。其后对建邺区空间的生产和区域建构过程的研究表明,该城市政体对建邺区河西新城的空间生产过程和区域建构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第七章:理论发现。对上述三个案例所表现出的两种行政区划调整类型的地域重构机制、尺度政治过程、尺度重组类型和区域建构效应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出我国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不同于西方城市-区域建构的特征与规律。通过总结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机制、过程、类型和效应,以及大都市区尺度重组的层级、关系、过程和动力,深刻揭示了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这一现象的本质。  第八章:将上述实证研究成果和理论发现用于指导实践,针对我国大都市区治理的特点,指出了我国大都市区善治的模式与路径。研究发现,我国在大都市区尺度进行的市与区县之间的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市带县”、区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和“省管县”三种模式。而大都市区治理模式的选择,应该根据“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这个大的原则,在大都市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分别考虑。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归纳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并且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展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①发现了我国大都市区尺度重组和地域重构的独特过程与类型,探讨了尺度重组的层级、关系、过程与动力,丰富和发展了有关尺度重组、地域重构的理论;②用尺度重组和地域重构的理论视角研究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现象,加深了对我国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机制、过程、类型和效应的本质认识;③将我国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的尺度从传统的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拓展到了大都市区尺度。
其他文献
河流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态服务功能。水循环中以水为媒介的物质、能量以及有机体的迁移构成了流域的水文连续性。河流生态系统是
依据悬臂式掘进机的结构特征,分析了悬臂式掘进机在机构设计中出现的机械干涉问题,并对防止机械干涉问题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具体分析了无干涉设计和现有的防干涉设计方法的特
学位
学位
城市空间增长及用地空间组织是城市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的核心内容,其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的研究成果取得重要进展。而快速城镇化引起的城市用地蔓延成为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
学位
碳循环和水循环是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纽带,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相互耦合的两个重要的生态学过程,而地表覆盖数据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遥感模型中不可或缺的输入
学位
土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一方面是建设用地需求的持续高企,而无序占用现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土地利用的种种遏制,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