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促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探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yuyan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学,信息化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对数学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一直以来数学在高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以广东省为例,一方面在努力的想要迎头追上高考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大高中考试难度。然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却没有随之提升要求,作出相应调整。这就势必导致大量在义务阶段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适应高中高难度高容量的数学学习。这个是社会大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要求不同导致的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断层。另一方面,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多校初高中一线教师,得出初高中数学衔接上主要存在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1)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2)数学能力的衔接;(3)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在与一线教师的访谈中以及文献查阅获知目前初高中衔接现行的方式主要有:(1)找到初高中所有需要衔接的知识点,利用开学前一周进行集中衔接;(2)对衔接知识不做上课安排,教师灵活处理;(3)编写学案,学生利用初升高的暑假进行自学,回校考试,快速点评;(4)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利用导学案进行衔接。上述衔接方式中效果相对较好的是(4),在平时的新课中穿插衔接,这也是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方式。但这些衔接方式也存在其弊端,衔接过浅或衔接过渡,要么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学能力,要么就是不能很好的调节高中数学紧张的课时与衔接课时之间的冲突。尤其对于部分数学思维方法稍薄弱的同学而言,仅仅课堂上走马观花式的衔接,没有相应的练习和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消化,也很难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提升。针对以上问题和矛盾,本人提出一个大胆性的建议,结合各自学校的生源情况和学校办学特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针对数学初高中衔接开设与高中数学学习进程相匹配的线上与线下校本课程。该建议创新的地方在于,第一,将衔接课程贯穿于整个高中的学习过程中,避免一次性过度衔接;第二,以校本课程的方式进行衔接,做到因材施教,弥补平时课堂衔接中部分学生消化不良的问题。第三,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避免学生课时上的冲突,并最大范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最后,文章以本人所任教的一所完全中学------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在读的高一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学校和科组的大力支持下,首先采用学生错题收集分析与学生面谈等方式找到衔接的重点知识和思想方法。一方面全员共同讨论并录制针对本学期的衔接课程,提供给有需求的学生进行线上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另一方面,开展每周一次的线下数学衔接校本课程。最后结合学生问卷和实验组参与课程前后成绩在年级排名的进退进行校本课程有效性的探究,说明了该校本课程能比较有效的促进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
其他文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反复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中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居于引领性地位,同时承载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中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遵循和方向保证。因此,本文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系统论述:第
学位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与现实结合起来,上好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进行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因此思政课能不能办好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的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作为高中思政教师,我们有责任为思政课的守正创新贡献力量。影视资源作为高中思政课重要的教学资源,将其运用于教学中进行辅助教学,助力于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国情的眼光
学位
自对比修辞学兴起以来,英语学习者写作中的修辞特征颇受关注。作为一类劝说性语篇,议论文写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劝说读者接受并认同作者的观点。西方修辞学认为,劝说性修辞策略,即修辞诉诸,是达到劝说目的的关键所在,因此是十分值得研究和讨论的内容。但是少有学者探讨英语学习者写作中的修辞诉诸使用特征,尤其是中国英语学习者英汉议论文写作中修辞诉诸运用的异同。鉴于此,基于刘东虹(2021)所提出的中国英
学位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机器翻译技术的不断提升,机器翻译引擎得到了根本性的变革,甚至已经为人工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机器翻译是否可以取代人工翻译,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在热议的一个话题。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导致翻译需求爆炸式增长,以往的人工翻译已经无法跟上时代,无法满足大量且需快速更新的翻译任务。在这一背景下,一种新的翻译模式——机器翻译(MT)+译后编辑(PE)便应运而生。该模式旨在提升翻译的
学位
当今世界,生态恶化、武装冲突、传染病蔓延等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基于这样的现实,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本研究通过对习近平主席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演讲进行和谐话语分析,探讨了外交话语中语言是如何通过表征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传递说话者的全球治理观以及和谐生态意识的。通过以上的探讨,本研究希望最终能够探索话语资源对提升和谐意识和共
学位
近年来各类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让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种意识上的转变引起了“语言学的生态转向”。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设,语言使用会对语言使用者的思维产生作用,并直接影响语言使用者的实际行为。从这个角度看,迄今为止发生的一切生态危机,是否都是由于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生态破坏性语言,从而导致我们极度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并最终做出生态破坏行为呢?基于此,过往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出发,对不同题材的文
学位
自2014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加快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设”的意见,由此,数学核心素养及其培养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实际数学解题的教学中,如何扭转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和以题海战术为主的教学方法,凸显数学核心素养的导向性和着力于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研究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在解题教学中如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
学位
在话语研究领域中,话语通常被看作是参与者在一定背景下通过语言和其他符号资源进行交流的社会实践。庭审话语作为一种机构性话语,具有高度制度化的性质、强烈的目标导向、独特的问答互动模式、严格的程序和被告人面临高风险性的特点。本研究聚焦的话语现象是刑事法庭上的打断现象。打断一般被看作是对话语和话语交际者实施权力和控制的交际策略,是体现话语权力的标志。庭审话语的打断现象是我们借以评判法律文明和法治水平的一个
学位
在后疫情时代中,基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深刻影响,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对医学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微信公众号因其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多模态资源丰富等特点,成为健康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新媒体医学科普话语,基于Bhatia(2010,2017)提出的批评体裁分析理论(Critical Genre Analysis),从文本、体裁结构、行业实践和行业文化四个方面探析新
学位
“范式”一词的正式提出是在库恩那里,他系统化的阐释了科学是如何发展的,论述了科学从无到有并逐步走向常规科学的发展过程。本文所探讨的“范式”不拘泥于库恩对于范式标准的界定,将范式的概念延伸到了哲学预设、思维方式上面。即在前科学时期:在古希腊哲学、经院哲学的思想中仍然能够看到古人生动的智慧,他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称之为“范式”。经济学问题的萌芽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理性,古典经济学对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
学位